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浙江行,我们遇见未来

朝霞中的鲁家村。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
  编者按

  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的探索。

  有作家曾评论道:“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太均匀”。

  浙江,全国体制机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之一,在生态文明、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旁观者”来说,浙江省的种种先进经验,带来的或许只是新奇的体验而已;但是,对“学习者”内蒙古而言,看到的却是发展的契机,是打开未来的钥匙。

  当然,能让我们成就未来的只有我们自己,而决定未来面貌的关键则取决于当下。唯有把握现在,才能创造未来。

  未来已来……

  □本报记者  相恒义  蔡冬梅  李振南

  喜闻家乡来人,在内蒙古日报社工作了30多年的资深记者沈思湘老师兴冲冲地跑到酒店来看望我们。她退休后从内蒙古回到故乡浙江,开始了作为杭州人的晚年生活。

  一番寒暄后,了解到我们此行采访调研的目的,出于记者本能,她问道:“这次采访你们一圈走下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未等我们回答,急性子的沈老师便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去年刚回到这里,不小心把户口簿遗失了,初来乍到的,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就在网上按照相关程序填报,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

  令她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很短的时间里,她“一次也没跑”,就在家中“坐等”到了补办的崭新户口簿。

  “在这里办啥事都不用找人,也不用求人,而且速度很快,顺理成章地就办妥了!”她说。

  沈思湘老师所表达的,也正是我们在浙江采访中感受最强烈的:满满的获得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政务服务改革目标,浙江省在2016年底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承诺“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对准的是形形色色的办事难,搬走的是大大小小的事难办。“不跑”或“跑一次”的背后,是数据洪流在奔跑,还有群众与政府之间办事难的“隔心墙”在消融。

  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内蒙古人来说,乡愁是一片青青草原。

  蒙古族风情的特色园门,宽敞大气的蒙古包,经幡飘动的神圣敖包,悠扬动听的草原歌曲,亲切熟悉的乡音土语……

  5月23日,在浙江内蒙古商会驻地,我们见到了浙江内蒙古商会会长郭万惠。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初在江南内蒙古文创园里搭建蒙古包展厅时,尽管涉及到了一些土地方面的政策法规问题,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商会作为浙蒙两地桥梁的特殊纽带和窗口作用,所在地相关各部门高度重视,现场联合办公协调,充分体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担当。

  “这样的环境谁不想来,来了谁不想留下?!我希望家乡未来也能如此。”说到这里,郭万惠不由得提起一件让他很是头疼的事情——

  作为内蒙古人,总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去年,他组织一批上海、浙江等地商企到我区调研考察。可以想象,这里无与伦比的草原美景和原汁原味的蒙古族风情,让那些来自江南水乡的人们怎样地情不自禁、陶醉不已。

  激动之余,精明的南方人打算在我区选择条件较好的旗县,以村镇银行为基础,投资建设沪商村镇银行总部基地、沪商草原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和蒙元文化四季旅游等项目,前期投资预计有百亿元以上,未来潜力巨大。

  “这是多好的项目啊,也契合当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别的地方抢都抢不来呢!”郭万惠不无忧虑地说,内蒙古办理相关手续的效率与浙江比还是慢了些,他盼望家乡改革开放的步子再大一些,政府的办事效率再高一些。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浙江走向全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在不同场合,浙江省主要领导不断重申:将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全面突破,撬动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誓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

  内蒙古也积极行动起来了。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届九次全会上,自治区党委通盘考虑,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4个维度,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和到2035年的中长期目标。同时,先后出台了扶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并层层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努力为我区民营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内蒙古发展的最大优势是资源,最突出的短板是环境。实现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全区上下解放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把改革的步子迈得快点、再快点!让我们欣喜的是,内蒙古大地上的改革正在加速。

  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里,如果你迷路了,也许会偶遇一名叫“海海”的机器人。憨态可掬的“他”能帮你带路,还能帮你拎包。

  如果你累了、困了,也可以用手机APP在梦想小镇的星巴克点上一杯咖啡,不一会儿就有一架无人机带着包裹,把咖啡送到你面前……

  短短数年间,从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科技感满满的高地,这座科技城让人恍惚间穿越到了未来。

  好环境就是竞争力。

  这里,是天下英才一见倾心的热土。截至目前,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两院”院士10名、海外院士5名;海归人才3206名,成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人才特区。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这里,是一片创新创业成就梦想的热土。2011年到2018年,未来科技城核心企业营收从203亿元上升到4997亿元,拥有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8家,成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重要增长极。

  在浙江,不仅仅是城里人感到舒心顺意,村里人也觉得“村子越来越不像村子的样子”。

  走进德清县,城与乡在这里握手。

  车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界线已经模糊,西部翠竹茂林、山青水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

  进到村子里,庞大的鲜花钢架大棚外观别无二致,可里头科技范儿十足,一部手机网罗各色数据,这叫智慧农业;在超市、专卖店,消费者扫描二维码,便会知晓农产品的“前世今生”;村民足不出户,琳琅好货触手可及,一根网线就能将品质农货卖遍全球……

  互联网时代,在这里并不是遥远的热闹,乡村已经寻到了进入的方式和途径。

  坐进颇具童话气息的“阿鲁阿家”号观光小火车,缓缓穿行在安吉县鲁家村的绿水青山间,从灵芝农场到蔬菜农场,从万竹农场到野猪农场,18个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星罗棋布,仿佛正从过去开往未来,诉说着美丽乡村的变化。

  小火车停靠的终点站,伫立着一幅两米多高的醒目广告牌,上面写着:“鲁家村诚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年薪30万元。”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浙江乡村创业,看到了“美丽经济”的巨大潜力。

  越来越多的乡亲们参与到村子未来的规划,因为“这里每一块石头都和自己的生命有关”。

  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挖掘村子的文化优势,展现人无我有的一面。

  在浙江,“城市偏向”正在被纠正,乡村居住、城里就业已经不是设想,返乡创业也算不上什么新闻。乡村这株“野百合”,正在迎来开放的春天……

  行走于吴越大地,这里富庶,这里舒适,这里秀美,这里有着无限的吸引力,丰富着你对美好人间的想象。

  2018年,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走进一座座散落在美丽山水之间的浙江村庄,面对巨变,他非常感慨:“我在这里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

  沉醉之余,不由得想起我们同样拥有绿色底色的内蒙古。

  就在刚刚结束的“2019(北京)绿色产业推介会”上,来自国内外的200多位嘉宾齐聚妫水河畔,认真倾听来自内蒙古绿色生长的声音——

  内蒙古拥有广袤辽阔的大草原、莽莽葱郁的大森林、浩瀚无垠的大沙漠、烟波浩渺的大湖泊……这些构成了统一多样的绿色生态环境。而独特的自然气候也形成了“优质小麦带”“黄金奶源带”“马铃薯种薯种植带”“肉羊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绿色优势产业……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风光抑或是人文景观,内蒙古给人们带来的惊奇都不足以道尽,着实令外人艳羡,这些都鼓舞着我们加快发展,尽快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部边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内蒙古正在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力解放思想,积极转变观念,努力奋发图强。我们相信,凭借着丰富多样的资源、广阔的地域空间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在一往无前“蒙古马精神”的激励下,草原儿女一定会在未来美丽中国的模样中,描上浓墨重涂的精彩一笔!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拥抱绿色发展、共享良好生态的美丽新时代。

  行走于之江大地,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一片绿。这一片绿不是偶尔为之的点缀,而是肆意的铺排,洋洋洒洒,神清气爽,给人一份妥帖感和富足感,让人在不经意间放心地交付出自己的呼吸。

  如今的浙江,处处是风景,全域像花园。

  美丽浙江,生态引领全域提升,正在滋养一种“生态人格”,内涵是绿色,底蕴是绿色。

  绿色是自然的颜色,也是文明的颜色。

  绿色是生命色,也是健康色,有号召力,也有感染力。

  绿色也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绿色是主题、是信仰、是价值观,是美好生活的本色与底色。

  在这里,我们与未来的内蒙古相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论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致辞
~~~——看清美国某些政客“合则用、不合则弃”的真面目
~~~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担当
搬梯子,还是扔砖头
全国部分地区2019年高考结束
中央宣传部等部门部署开展“最美退役军人”学习宣传活动
浙江行,我们遇见未来
“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