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新时尚” 用“绣花功”解垃圾分类“大难题”

  □新华社记者  郑钧天  杜康

  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大种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单位如果进行混合投放或混合运输,最高可罚5万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垃圾分类投放正在改变居民传统“一包丢”的习惯。

  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正以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式培养居民垃圾源头分类的习惯,诠释“新时尚”的内涵。

  上海垃圾分类新规首日如期落地

  7月1日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的日子,新规第一天实行效果如何?

  记者在上海随机走访几个居民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基本有序。在虹口区的“宇泰景苑”小区,不少“上班族”出门前已将垃圾分好,提着2袋“干湿分离”的垃圾来到小区固定的2个投放点来倾倒垃圾:干垃圾直接投入干垃圾桶,湿垃圾则在除袋后投放到湿垃圾桶,再把装湿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里。整个投放过程动作娴熟。

  据小区所属的虹叶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静华介绍,该小区早在3月1日就已启动了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第一天,不少居民拎着两袋垃圾,站在垃圾桶前犹犹豫豫,还需要志愿者帮助分拣。不久后,大多数居民对垃圾怎么分就有自信了,但湿垃圾除袋还需帮忙。现在,90%以上的居民都能做到准确投放、主动除袋。目前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也已顺利‘下岗’。”

  王静华说,如今居民都习惯了在每天7时30分至9时30分和18时至20时两个时间段“做这件‘麻烦事’”,小区的垃圾分类成效正在显现。“371户居民家庭原来每天只能产生0.7桶湿垃圾,分类后每天可产生3.5桶多,是原来的5倍之多。”

  每天早上7时到9时,晚上5时到7时是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八村的垃圾投放点开放时间。黑色、棕色、红色、蓝色4种垃圾桶一字排开,2名由小区居民“兼任”的志愿者早上7时不到就守在投放点前,与居委干部和物业员工一起拿着长夹子、戴着橡胶手套,迎来陆陆续续来扔垃圾的居民。他们耐心地对居民垃圾开袋检查,指导居民进行干湿垃圾正确分类。

  做了3个多月的志愿者、年逾古稀的王阿姨表示:“不少年轻人看到我这么大年纪还在帮他们分垃圾,就不好意思不分了。”

  不少居民表示,虽然“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并分类,改变了固有的垃圾投放习惯,但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都提高了,他们正在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

  “大难题”如何从细处入手落到实处?

  近日,“拎得清”被新解为“手里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各种诙谐的段子背后正是上海市民积极广泛参与的写照。

  记者调查发现,上海正通过精细化、科学化的“绣花工夫”把垃圾分类工作做“细”做“实”。在“一小区一方案”的策略下,各街镇、各小区正让垃圾分类投放新规平稳落地。

  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认为,垃圾分类之所以顺利推进,主要是前期政府、基层组织、机构和热心居民群策群力,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街道和各居委早在2018年底即开展调研,分析实行垃圾分类的难点,邀请小区的楼组长、业委会、物业、保洁员一同研究如何推进,确定每个小区的合理方案。”

  “今年春节过后,居委会陆续走入371户宇泰居民的家门,送上‘三件套’入户包——一本垃圾分类指导手册、一个冰箱贴和一只挂壁式垃圾袋支架。手册由志愿者手绘,冰箱贴上印着自编的分类口诀和分类搜索二维码。垃圾袋支架是专门定制的,可在橱柜门上夹个塑料袋,湿垃圾就能很方便地扔进袋子里。”王静华说,居委会和志愿者们还在小区进行了一系列宣讲活动,横幅、海报、分类指示牌等悉数“上岗”……“这些‘热身动作’就是要让居民意识到垃圾分类真的要开始了。”

  推进工作不仅要精细化,更要科学化。“工作推进前期也有一些居民不理解,错过开放时间就把垃圾扔在小区空地上;更有一些居民把垃圾扔在居委会门口。我们也进行了反思,推进垃圾分类之前得充分做好调研,充分征求居民意见。”闵行区合生城邦三街坊党支部书记汤唯娟说,针对周末居民想睡个懒觉、垃圾产生量比工作日更多的情况,小区增加了“中午11点半到12点半”的垃圾投放时间段。

  针对特殊需求和困难,不少小区也采取了人性化举措。对于独居或下楼扔垃圾困难的老年群体,闵行区、徐汇区、虹口区等的多个小区采取了物业“托底”的方式。再如有些小区“996”工作制的白领居民占比较高,往往赶不上垃圾投放时间,就设立了延时投放点。汤唯娟说:“垃圾分类既要有规矩也要有温度。”

  在科学性推进方面,虹口区还专门成立“上海虹口新时尚垃圾分类事务所”,让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成为标准化流程。不少街镇还引入了专门从事垃圾分类咨询的社会组织,以推动各小区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自治管理机制。例如,上海市绿境邻社区服务社是一家专为社区量身定制垃圾分类方案的机构,其已探索出垃圾分类工作“八步法”——氛围营造、前期调研、点位改造、团队组建、志愿者招募、入户宣传、值勤监督、成果巩固,分阶段养成居民自主分类投放意识,目前已有29个小区试点成功。该组织负责人周春表示:“垃圾分类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推进,居民垃圾源头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

  干湿垃圾分好后会进行怎样不同的处理?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设有垃圾焚烧厂与垃圾填埋场,承担了上海大部分市区的干垃圾处理。目前,该中心每年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达到300万吨,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1/3。干垃圾在烈焰中转化为绿色清洁的电能,每年发电近15亿千瓦时。炉渣则将变身为砖、水泥等建筑材料,剩余垃圾体积将减为最初的1%,变成飞灰填埋。湿垃圾则经过破袋、分拣、水解制浆后,经有氧发酵变成肥料,或者无氧处理生成沼渣和沼气。

  三维度诠释垃圾分类“新时尚”

  目前,上海已形成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热潮,2400余万常住居民正从“新”“时”“尚”三大维度生动诠释和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

  ——“新”: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湿垃圾“去袋”是让很多居民“皱眉头”的环节。于是,各小区的居民发挥才智,发明了各种“分类神器”。记者在宝山区的宝林五村看到,带有锯齿的“分类神器”被架在湿垃圾桶上,垃圾袋被锯齿一钩就破掉了,居民将湿垃圾抖出来后,袋子就可扔到干垃圾桶里。该“神器”目前成为多个小区最受青睐的工具之一。

  有的小区还引进可回收物智能投放设备,由于操作便捷、直接提现,很受老年人和儿童的欢迎:“金属,0.60元/公斤;塑料,0.55元/公斤;纺织物,0.20元/公斤;饮料瓶,0.04元/个;纸类,0.70元/公斤;玻璃,公益回收;有害垃圾,公益回收……”

  ——“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推动“定时定点”扔垃圾,即居民需要在固定的时间段、到固定的投放点扔垃圾。根据居民投放垃圾的高峰时间段,投放点每天开放时长设置为3至4小时;住宅小区每300至500户居民设置一个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垃圾分类推进初期,市民会存在‘搞不懂’和‘不想分’的心态。这就需要志愿者在一旁指导,开袋检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处长徐志平直言,“垃圾分类涉及居民意识与习惯的改变,前期的‘不方便’难以避免,定时定点扔垃圾主要是为了集中监督管理。”

  ——“尚”:创新社会治理手段鼓励全民崇尚环保

  在“宇泰景苑”小区,街道和居委会专门做了一个垃圾分类的“标本”——堆肥花园,很受居民欢迎。该小区利用部分湿垃圾发酵以后产生的肥料种花和蔬果,居民们则纷纷拿出自家绣球花、长寿花、月季花等观赏性植物到花园里种植,他们亲切地称堆肥花园为“一米菜园”。

  “目前堆肥花园已在小区居民的呵护下自运营,厨余产生的多余肥料不仅用于花园自用,小区的居民亦可前来取用。”王静华说。

  “在居民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光讲大道理不一定行得通,让大家真真切切看到垃圾分类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微改善,才是叩开心门、转变观念的‘金钥匙’。”狄梁说,要让居民心甘情愿做好分类,最好是让他们亲眼看到垃圾分类的好处。

  “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持续推进,形成长效机制。”狄梁认为,此项工作的推进实际上是一个社区居民自治和共治的问题。只有围着“人心”转、与居民在不断互动中完善实施,才能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参与采写  张梦洁  何欣荣)

  (新华社上海7月2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读图
李克强出席201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 并发表特别致辞
上海“新时尚” 用“绣花功”解垃圾分类“大难题”
有信心让亿万百姓端稳“饭碗”
艾振莹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