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加班成常态

  □王度阡

  近日,听到几名基层干部在议论单位放假休假,其中一人说:“周末能够正常双休,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我们单位已经一个月周末没休了。”不难看出,在很多基层部门中,加班不再是什么特殊情况,反而已成为一种常态。这根“工作的弦”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基层干部心理上压力大、负担重,精神上也疲态尽显,如此常态化的加班其实是不正常的。

  不可否认,一些基层单位工作多、任务重,往往在很多工作上时间很紧,必须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一些基层干部为了把工作干好,甘愿牺牲个人时间来加班,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加班毕竟还是“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非常情形,绝不应常态化。

  基层部门出现加班常态化的现象,应该引起警惕,更要下大力气解决。加班常态化最直接的原因无非三点:人少,事多,时间紧。基层形式主义突出的问题虽然得到了整治,但文山会海、考核多检查频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一些无谓的事务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很多工作层层下达任务,最终还是基层干部来干,然而工作时间上层层拖延、层层压缩,安排到基层时就没多少时间了。要解决常态化加班问题,各级部门要层层担责,而不是层层“甩锅”,要着重解决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把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有人说,身份决定责任,党员干部多加些班、多干点事是应该的。诚然,在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上,党员干部牺牲一些、奉献一些是理所当然的。但一根弦绷的太紧、绷的太久就容易断,这个道理在基层干部身上也是一样。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上可以刚强如铁、坚如磐石,但终归还是血肉之躯,没日没夜地“连抽转”,基层干部也会“转”坏。加班常态化不仅让基层干部“紧绷的弦”得不到休息,更容易挫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党的事业发展。

  解决加班常态化的问题,本质上就是要为基层减负。中办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中就强调,要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的问题。今年是“基层减负年”,为基层减负必须要出有约束力的硬招、出直接与形式主义斗争的实招。切实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才能激发出基层干部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干事动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干实事、出实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论道
   第07版:评论
   第08版:先锋·特刊
变发展短板为跨越跳板
知之不如行之
莫让加班成常态
辣语
重塑“惩戒权”
小修补里大文章
“锦鲤女孩”是一面难得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