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记者: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一项重点工作。请您介绍一下,内蒙古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地位是如何体现的?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能源发展方面的思路?

  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理:能源产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是有力保障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用能需求。以“十三五”为例,内蒙古共向华北、东北、华东等地区输出煤炭15亿吨,占全国跨省调煤量的28%;输出电力4700亿千瓦时,占全国跨省送电量的14%。目前,内蒙古能源行业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能源装备水平世界领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煤炭方面,全区累计查明煤炭资源量9120亿吨,截至2018年底,全区共有煤矿532处,产能13.3亿吨/年,2018年产量9.75亿吨,居全国首位;在电力方面,截至2018年底,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3亿千瓦,发电量5003亿千瓦时,均居全国第三;在油气方面,除常规油气外,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液化、煤制气产业。已建成煤制油产能124万吨、煤制气产能17.3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15.5%和33.9%,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有力保障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改变传统能源输送方式,变“输煤”为“输电”,清洁能源源源不断输往全国各地。截至2018年底,全区火电装机8219万千瓦,居全国第三,2018年外送电量1806亿千瓦时,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2018年全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813亿千瓦时,与等量火电相比,减少标煤消耗约2500万吨,减少碳排放6600万吨,相当于为国家造林18万公顷。

  目前,能源工业占据着自治区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近年来围绕能源结构调整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

  一是延伸煤炭产业链。截至2018年底全区已投产煤制燃料项目4个,其中煤制油项目两个:神华煤制油(108万吨)和伊泰煤制油(16万吨),煤制气项目两个:大唐克旗煤制气(13.3亿立方)和汇能煤制气(4亿立方)。2018年,全区化工用煤和发电用煤占区内煤炭消费量的23.9%和59.5%,较上年提高1.3个和7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煤炭、煤电产能结构调整。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0万吨以下煤矿于2010年底全部退出市场,“十三五”前三年共退出地方煤矿48处、化解过剩产能3440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三五”任务。新建煤矿项目均为大型、高效现代化煤矿。截至2018年底,120万吨以上煤矿产能占总产能的89%,煤矿单井平均规模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加快关停落后小火电,“十三五”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29万千瓦,新建火电项目均为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的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全区单机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全部火电装机的75%。

  三是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18年底,我区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4059万千瓦,占全部装机的33%。其中风电2868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光伏发电9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电23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0万千瓦。

  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重要指示精神,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着力推动内蒙古能源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智慧发展、共享发展,壮大能源产业、深化能源合作、推进能源改革创新,全面推动内蒙古能源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记者: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70年来,内蒙古制造业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庞禹东: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制造业从最初的简单皮革、毛纺加工,工人几千人、产值1000多万元起步,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2018年,我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主营业务收入实现8390亿元,占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9.8%;利润实现49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35.2%。先进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动产业链往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培育形成“煤-化”、“煤-电-铝-铝后加工”、“煤-电-冶”、“电石-氯碱化工-精细化工”等循环产业链。2018年,单晶硅增长1.2倍,稀土化合物增长45.9%,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42.8%,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1500多辆。三是制造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国际领先,电解铝、铁合金、尿素、稀土材料、多晶硅等领域的先进产能比重大幅提升。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在国内外领先。世界首套国家级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建成运行,国内最大氮肥生产线-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技术水平和能耗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赤峰中色锌业自主研发的“热酸浸出——低污染沉矾除铁湿法炼锌新工艺”成为国内锌冶炼企业的主流工艺。四是制造业绿色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开展重点用能企业“百千万”行动,实施国家工业重大专项节能监察,落实阶梯电价政策,推广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开展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进能源管理在线监测平台建设。2018年,工业对GDP能耗下降贡献率达到82%。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高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水泥行业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实行更加严格的标准政策。制定《自治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创建自治区级以上绿色工厂54家、绿色产品20个、绿色园区6个、绿色供应链1个。制定绿色标准16项、国家标准3项。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请介绍一下,自治区在推进能源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贯彻这一要求的?

  自治区能源局局长李理:感谢记者的提问。我们的发展均是为了人民,能源更是如此,重点开展三方面能源惠民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农村牧区通电工程。2000年开始实施解决农牧民用电的“光明工程”,我区先行试点。到2005年,解决1.16万户农牧民用电。2006年,国家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通电步伐明显加快,到2007年全区行政村全部通电,2013年底,基本解决户通电问题,在全国6个存在无电人口的省区率先完成任务。

  2014—2016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我们组织对全部新能源用电户按照尽量通网电、暂无法通网电的进行新能源系统升级改造,共实施接入电网6500户,新能源升级5万户(容量统一为600瓦)。当时的工程解决了“用上电”的问题。

  2017-2018年,自治区利用两年时间,实施了偏远农牧户用电升级工程,其中8700户改由电网供电,约1万户建设了2千瓦或3千瓦的新能源户用供电系统,这个容量基本可以满足农牧户生活及生产用电(抽水、铡草)需求。

  二是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为解决农村电网网架薄弱、布局不合理、供电质量差、农村用电价格高及部分农牧户用不上电等问题,国家从1998年启动以“两改一同价”(即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为目标的农网改造工程,我区抓住机遇,通过中央预算内、自治区预算内资金、电网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方式,累计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近700亿元。2018年农网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分别达到99.75%和99.13%,从这2个数据大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农网供电发生的巨大变化。实施农村机井通电,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牧区生活用电价格平均降低0.23元/千瓦时。

  三是实施了光伏扶贫工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十三五”启动实施了光伏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已成为我区产业扶贫的亮点工程。

  2019年1月底建成投运的1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可以保障4万户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2019年6月底建成投运36.8万千瓦“十三五”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正在建设、计划年内投运的27.9万千瓦“十三五”第二批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将为240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2—25万元,直接惠及1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有825个建档立卡村的村集体经济将实现“零”的突破。总而言之,我们通过能源经济的发展,有效带动了人民群众用能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共享能源发展带来的红利。

  记者:伴随工业化进程,内蒙古信息化从无到有,不断加快发展,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庞禹东:主要工作: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宽带内蒙古”战略,重点提升宽带骨干网络承载能力,普及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网络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2018年,全区互联网用户总普及率达99%。呼和浩特建成亚太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承载能力111万台服务器,总量居全国第一。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 “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全区6637个行政村通光纤宽带,比例达到98%,提前完成了国家“十三五”目标,农村、牧区、林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得到彻底改变。二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展万户企业登云三年行动,2018年底全区登云企业达7735户。稀土、煤炭、聚氯乙烯、葵花籽、畜产品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成并发挥作用。牛羊肉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成为首个我国基于物联网的畜肉产品追溯地方标准。三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入企业进行贯标方向诊断,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2018年,全区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847户,全国排名第11位。对标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48,全国排名第16位。四是积极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支持智能企业、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中蒙药、农畜产品加工、煤化工、电解铝、铁合金等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伊利、蒙牛等4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试点。白云鄂博矿用车无人驾驶测试成功。五是努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初步形成以彩电等消费电子产品、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等电子基础原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2018年,全区电子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39.9亿元,同比增长30%;软件服务业实现收入11.7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影像力
   第08版:科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内蒙古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