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拉特前旗:

努力绘就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宜居城镇。
枸杞晾晒。
敖包下的颂歌。
传统民族教育——马头琴。
大桦背秋景。
乌梁素海鸟之天堂。
  □苗雨 董培德

  “地区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1亿元增长到现在的129亿元,全旗城镇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1%提高到47.4%,2018年全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733元和17169元,是1978年的74倍和245倍。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至4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万倍……”一串串数字见证了乌拉特前旗70年来不忘初心、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绩与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乌拉特前旗将认真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瞄准目标任务,夯实发展基础,以久久为功的毅力和勇气,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拉特前旗旗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绿色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靶向定位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不足,着力破解生态修复治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民生事业“提标扩面”等方面存在的难题挑战,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用实际行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步伐 持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清澈的湖水,蔚蓝的天空,绿油油的芦苇,成群的海鸟……眼下,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梁素海到了一年最美的时候。家住乌梁素海附近的赛音呼都格嘎查牧民刘秀珍,每天早晚都要跟嘎查牧民们相约到湖边晨练。而前些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以前水面被黄藻、芦苇覆盖,一到汛期到处都是臭味,人们都不敢去跟前。如今大变样,水清了,鱼多了,鸟也来了。”刘秀珍感叹。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突出环保问题,进一步加快生态修复治理步伐,持续厚植绿色发展底色,系统实施了乌梁素海周边点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等工程,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乌梁素海综合治理方面,乌拉特前旗以点源面源污染治理为突破,完成了泰盛番茄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实现中水“零入海”。与此同时,该旗在乌梁素海周边全面实施“四控”行动,新增有机肥应用5万亩、达到70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11万亩、达到120万亩;建成智能配肥站20家;开展“控药减害”技术示范16万亩、绿色防控115万亩、统防统治110万亩;建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仓储中心1个、暂存点400个,完成回收30余吨;推广新国标地膜100万亩,回收157万亩,设立4个地膜残留监测点,切实减少了面源污染。此外,充分利用黄河凌汛水、灌溉间隙水对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据内蒙古河套灌区红圪卜排水站副站长刘建强介绍,今年1到8月份,该站共向乌梁素海生态补水3.9亿方。目前,乌梁素海水域面积保持293平方公里,总体水质为Ⅴ类,鸟类种群265种,数量恢复到600多万只。

  在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方面,乌拉特前旗以乌拉山综合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和矿山企业整治重组,按照“由外向内、由表及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一沟一策、一企一策”的总体要求,投资3.7亿元,整治工矿企业131家,治理面积20.6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乌拉特前旗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了村庄环境卫生清理整治及河湖“清四乱”行动,推动了村屯道路绿化、村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牧区厕所革命等工作的落实。

  “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已成为乌拉特前旗经济发展实现‘闯关’的关键。”乌拉特前旗委书记陈功明说,下一步,该旗将把乌梁素海周边点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重要实践载体,坚定不移、一抓到底,确保生态修复治理目标如期实现。

  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乌拉特大地上处处涌动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热潮。塔吊伫立的施工场地、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一幅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年来,乌拉特前旗委、政府以提质增效为抓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引进力度,不断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转变,并沿着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子阔步向前。据统计,工业增加值由改革开放初期的0.4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6亿元,年均增长13%。

  “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的工业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造纸业是全旗的主导产业。利用乌梁素海芦苇造纸,在2000年前后达到顶峰。当时旗财政收入约4亿元,仅两家造纸企业就贡献了七八千万元。”据乌拉特前旗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苗文忠介绍,从2003年开始,“纸财政”遇到了环保硬压力,芦苇经济开始走下坡。因为苇浆造纸产生的废水始终无法达标排放,最终两家企业被彻底关停。

  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环境代价。为了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限,突破体量小、不均衡、效能低等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乌拉特前旗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狠抓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规划建设了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等产业承载平台,在加大改革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加强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引进相关项目,全旗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如今,乌拉特前旗已搭建起集新型煤化工、冶金钢铁、新材料、新能源、环保建材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据了解,2018年,该旗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6.9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33项。东立一期1.2万吨多晶硅生产线建成投运,华能4万千瓦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发电。蒙润硫酸钾肥、天衡蒙中药饮片加工、鑫型天然气液化、草原鸿泰肉联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一步,乌拉特前旗将坚持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紧抓产业配套和链条延伸,优化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加强与京津冀等先进地区的合作,集中精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乌拉特前旗委副书记、旗长苏亚拉图说。

  加大社会民生事业投入力度 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获得感

  明安镇义和店村62岁的翟如忠高兴地在易地搬迁的新房里给儿子娶了媳妇。之前,他跟老伴儿及一双儿女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土房里住了几十年。因为盖不起新房,儿子一直没能娶上媳妇。直到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搬迁工程后,他们才拥有了现在的新居。“如果不是赶上易地搬迁的好政策,我连想都不敢想还能有这么好的事。”翟如忠感激地说。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乌拉特前旗按照一次性规划到位、分年度推进实施的原则,严守住房面积、自筹资金“两条红线”,同步跟进产业扶持措施,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16年以来,该旗争取项目资金3.26亿元,实施了5051人的易地搬迁和2315人的同步搬迁工程,使贫困群众从长久居住的低矮土危房乔迁入住到整洁明亮的砖瓦房中,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的居住环境。

  与此同时,该旗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原则,围绕“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的目标,探索创新产业扶贫路径上的具体举措,先后制定了“种植业+贫困户”“养殖业+贫困户”“农副产品加工业+贫困户”等10类“扶贫套餐”,采取自营、联营和入股分红的模式,供贫困户自主选择。2016年以来,全旗安排资金1.15亿元,先后实施了4轮产业扶贫项目。

  据乌拉特前旗扶贫办主任李蒙山介绍,目前,全旗贫困人口由1.9万人减少到不足400人,3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5%。2019年4月,乌拉特前旗退出区贫旗县序列,顺利脱贫摘帽。

  农牧区群众依托扶贫搬迁告别了土危房,而城镇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搬进了新居。

  从2010年开始,乌拉特前旗积极贯彻和响应政策号召,按照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统筹抓好棚户区、平房区、老旧小区、老街区、老厂区等“五区”的改造整治,完成改造面积120万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12万平方米,累计使10000多户群众住上了新房,让他们实现了安居梦。“赶上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从平房搬进了楼房,生活质量和过去相比得到了很大提高,心里美滋滋的。”搬迁户张秀琴笑着说。

  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乌拉特前旗民族教育园区、蒙中医医院、文博图书中心、乌兰牧骑广场等重点社会民生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全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农牧区基本医疗卫生、广播电视服务和文体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近年来,该旗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始终保持在70%以上。

  (图片由乌拉特前旗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影像力
   第06版: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公益广告
努力绘就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