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样的“自助餐”很可口

  □本报记者  李文明  张慧玲

  秋收接近尾声,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的农田里,一座座红色或蓝色的机井房显得格外惹眼。

  “我们这里是科尔沁区高效节水浅埋滴灌项目区。浅埋滴灌管带在播种的同时埋入地下,灌溉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的‘套餐’变成了选择性更强的‘自助餐’,把传统的浇地变成了浇苗,实现了节水、省工、省时、省力。”钱家店镇副镇长王君指着远处的玉米田介绍道。

  位于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科尔沁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科尔沁区积极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大力推广高效节水项目。

  “过去,这里打一眼机井三四十米深就能出水。这几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要打100多米深才有水,推广浅埋滴灌节水技术势在必行。”王君说,钱家店镇从2013年就开始试点膜下滴灌。为了保护环境,控制农膜使用,镇里从2017年起搞浅埋滴灌,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

  “以前农忙浇水的时候,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大伙儿都得拿着铁锹去地里守着,有冒水的地方及时堵住。现在,项目区机井全部配置了远程用水监控设施和灌溉用水计量设施,自己拿着手机,一个人轻松伺候几十亩地,种地变得轻松多了。”说起浅埋滴灌的好处,钱家店镇项家村村民李可仁如数家珍。

  李可仁说,过去大水漫灌,浇一亩地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光电费就要20多块钱。现在用上浅埋滴灌技术,浇一亩地只需要20多分钟,能节省50%至60%的水,花六七元钱就能完成。项目区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灌溉的机会连水带肥浇到庄稼根部,提高了水肥利用率。“以前每亩地能种3700株玉米,现在打破原来的田埂,种植密度增加到了4500株,每亩地至少增产两三百斤。去年,我们的玉米亩产最高达到了2500多斤。”李可仁说。

  “从大水漫灌到膜下滴灌再到浅埋滴灌,国家对节水和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把高效节水这项工作做实做好。”王君说,今年钱家店镇70%的耕地实施了浅埋滴灌,当地农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通过政策宣传、培训和现场会等方式,当地农民亲身体验到了节水农业的好处,用水理念逐渐从“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发展节水农业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你离群众越近 群众和你就越亲
贺信
少年强
“票决制”的良性互动效应
乌海市干部群众热切关注“十四冬”
这样的“自助餐”很可口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