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会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作品中评出“中国美术奖”作品39件并进行公示,其中金奖作品10件、银奖作品13件、铜奖作品16件。目前,公示结束。
我区青年画家颉元芳的作品《远方》喜获金奖,实现了内蒙古美术作品“中国美术奖”金奖零的突破。
□本报记者 李倩
颉元芳1978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01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又于2006年获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内蒙古艺术学院任教。
11月14日,颉元芳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微信里铺天盖地的祝贺信息把颉元芳砸懵了。
“恭喜你啊,获得中国美术界最高奖。”
“祝贺你啊,你替我们内蒙古所有美术人实现了70年的愿望啊。”
颉元芳的作品《远方》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奖中以独特的艺术语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脱颖而出,喜获“中国美术奖”金奖,实现了内蒙古美术作品“中国美术奖”金奖奖项零的突破。
偶然 得之
“中国美术奖”是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最高奖,每届获奖作品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简称全国美展)中产生。全国美展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每5年举办一次。
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是全国美术人的梦想,颉元芳也不例外。
颉元芳主要画少数民族人物,并且一直沿着这条路子搞创作。为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颉元芳提前一年时间开始创作作品。“最初我创作的是一幅有四五个人物的大画,当这幅画作完成时,我松了口气,感觉心里有底了,有拿得出手的参展作品了。”颉元芳说。
心里有底了的颉元芳脑海里忽然闪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有两个人站在草原上眺望着远方,晨光照在他们身上,一切都那么美好而又充满希望。“我想我一定要把这种情绪、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颉元芳开始了《远方》的创作,这时的她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构图、铺色、刻画,一气呵成。第一稿很快完成了。
“我觉得它可以更好。”
颉元芳重新开始画第二稿。相比于第一稿单纯地表达人物,第二稿中,颉元芳在画面中加入了草原、河流,让人物融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这一场景之中。“在草原上,一切都是辽阔的、深远的,能聚焦的只有远方,而当人们眺望远方时,光辉就照在你的身上,远方有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
当人物融入草原时,远方便是草原人所特有的远方,人物形象表达的也是草原人特有的性格气质。
“在画面形式上也有所改变,我把第一稿中人物偏写实的衣服纹理给拉直,规整成简化的、平面化的形式,力求塑造出雕像般的、纪念碑式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形象。”颉元芳说。
当第二稿的《远方》出炉时,离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截稿日期仅剩一天。
幸运的是,本届美展报送程序发生了变化,水彩画领域作者可直接报送,省去了在省内初评、按名额报送的环节。
“中国美术奖评定标准较高,数量严格控制,宁缺毋滥。”内蒙古水彩画专业泰斗级人物、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奥迪教授曾是第一届中国美术奖的评委,“当时,我们是手工投票、投了15轮。现在评奖机制更加严格,更加科学、完善,确保了奖项的公开、公正。也让青年画家拥有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
长期积累
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孟显波这样评价《远方》:“《远方》构图饱满,人物突出,冲击力强,有强烈的史诗感、雕塑感,这体现了作者对蒙古族生活、文化的深刻感受和独特理解。”
孟显波认为,颉元芳特有的形、色、技法的表达形成了她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她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她在选择人物动势的组合上,不只是追求人物动作的瞬间表现,而是选择那些既是日常生活中见过、又是高度概括的动势;在色彩上,选择的也多是类似红、蓝这种对比强烈的、非常规的色彩搭配,却产生意想不到的融合效果。”
“最初,我用照片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却摆脱不了照片,一味追求逼真、像。”颉元芳说。
颉元芳认为自己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人物画涉猎内容较广,既有富有民族特色的蒙古族牧民、藏族人民,又有汉族劳动人民;既有多个人物的大场景,又有单独的人物画;既有粗犷的汉子,又有温婉的女人、天真的儿童。
“这一阶段偏重运用写实的手法,注重细节的表达,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颉元芳说,“但我总感觉,在艺术上缺少什么。”
颉元芳开始思考。绘画应该是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应该有画家独特的认识、态度。
基于自己对蒙古族生活、文化的深刻理解,她开始尝试绘画形式的转变。
“女性对色彩尤为敏感。”颉元芳在色彩选择上最先突破。
在颉元芳的眼中,蒙古族牧民单纯、善良、朴实、自然,如同高饱和度的色彩,干净、纯粹;而广阔的草原,它的色彩也是更偏向于原生态。
“我把最能够抒发内心情感的色彩形成一个画面,在色彩的纯度上偏重选择鲜亮的、纯的色彩。”颉元芳说。
颉元芳想表达蒙古族牧民坚强、勇敢、深沉、内敛、淳朴、厚重的性格气质,她想把蒙古族牧民塑造成雕塑般、石像般、纪念碑式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形象。
她不再局限于形似,也不满足于表达作为个体的蒙古族牧民的瞬间动态,而是追求提取、概括蒙古族牧民的共性,表达他们的生活处境、精神状态和心理诉求。
她开始思考变形,在造型上去抽离 “我所感受到的东西”,她笔下的人物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简约,最终形成敦实的、厚重的、简约的、充满力量感的形象。“每次我在作画的时候,我感觉我就是在画一尊雕像,一尊伟大的雕像。”颉元芳说。
由繁到简,由偏重写实到偏重精神世界的表达,颉元芳完成了自己艺术风格的转变。
突破引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美术人在全国美展中取得的最好成绩是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妥木斯的油画作品《垛草的妇女》获得银奖。
“颉元芳的获奖,实现了内蒙古水彩画人、美术人70年的愿望,她的获奖,必然对内蒙古美术界尤其是水彩画专业起到推动、引领的作用。”奥迪说。
在内蒙古,相较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是小画种,水彩画专业历史较短。
自1954年,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美术系,开设水彩课起,内蒙古才有了水彩画课程。
自1995年,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水彩专业学科起,内蒙古才有了水彩画专业。
奥迪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开设水彩画专业的骨干教师。
颉元芳是奥迪教授的学生,在她20多年的绘画之路上,始终有奥迪教授的陪伴。
颉元芳在学生时代便已开始崭露头角。2005年,她与老师、同学一起去甘南采风,创作出《晨曦》,入选了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并被郑州美术馆收藏。
“上班后的第一年,我忙于工作、成家,在专业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给奥老师打电话,他冷漠的态度让我不寒而栗,我知道我该努力了。”颉元芳笑言,自己和同学们只有努力了才有脸见老师。
在老师的鞭策下,颉元芳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9年,作品《入戏之一》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6年被内蒙古美术馆收藏。
2015年,作品《朝鲁和他的马》入选2015—2016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获优秀奖,并被深圳美术馆收藏。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第十一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第三届全国青年水彩展……颉元芳的作品入选越来越多的全国大型展览。
而今,“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奥迪激动地说。
“能取得中国美术奖金奖,其实除了自己的努力,和一代代人的积累、积淀也是分不开的,没有周围浓郁的学术氛围的支撑,没有自治区对青年艺术家们提供各种创作、进修的条件、平台,是很难实现的。”颉元芳说。
颉元芳表示,她会将老一辈水彩画人对艺术严谨、敬畏的态度传承下去。
“艺术是值得一辈子坚持、努力的事业,作为创作者,我会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继续探索;作为教师,我会把自己的理念、想法、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为推动内蒙古水彩画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颉元芳说。
(本版图片由颉元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