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田野升腾起金色的希望

◎文/图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
美丽乡村。
病虫害统防统治。
西草地甘草猪放牧饲养。
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
乌审旗细毛羊。
  金色原野,绘塞北锦绣,在鄂尔多斯高原标注出前行的方向。

  汹涌河流,奏千里欢歌,为200万草原儿女提供生命的给养。

  70年,在这希望的田野上,鄂尔多斯人书写多少壮丽的诗篇,就承载过多少梦想、爆发出多少力量。这里先后获得国际绒城、中国藻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鄂尔多斯细毛羊故乡等荣誉称号。

  只因为,这里是鄂尔多斯——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农村牧区常住人口19.9万户、53万人,全市耕地总面积620万亩、草原面积9785万亩,“沃野欢歌”正在这里唱响……

  “放活”改革动力  绿富同兴开启新征程

  改革,是破除发展桎梏的利器。回首鄂尔多斯农牧业走过的历史,改革始终是我们穿越迷雾爬过坎坷的那一道光。

  70年前,华夏大地曙光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鄂尔多斯8个旗县,5个国贫3个区贫,是内蒙古有名的穷乡僻壤,人民生活衣食无着,农牧业发展举步维艰,解决吃饭问题迫在眉睫。197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0.7万亩,粮食总产量4亿斤;牲畜存栏头数495.7万头只;一产增加值1.6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元。

  40年前,东方风来满眼春,鄂尔多斯市农牧业改革开放工作全面启动。1979年开始,全盟总结推广“四定一奖”生产责任制,率先在全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农村牧区生产经营体制实现历史性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种五小”战略到90年代的“两翼一体”战略,再到建立并完善土地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产业体系初现,并与市场经济接轨。

  此时,农牧民积极性充分激活,生产力空前释放,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牧业发展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西部大开发战略又为鄂尔多斯高原注入了新活力。鄂尔多斯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确立了“立草为业、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粮、经、饲三元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国率先取消农牧业税,推进“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全面落地开花,实现农牧民税赋零负担,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在全区率先提出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升级。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发展的脚步不断刷新历史记录。到2012年,沿黄河、无定河两河流域为主的优化开发区,已建成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牧业基地17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4万亩,建成农机示范园区230处,配置各类农机具1万多台套,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园区养殖大户1074处;以西部牧区为主的限制开发区,建成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户1170户、配套饲草料地30万亩,示范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6万元;以丘陵沟壑、沙漠沙地为主的禁止开发区,转移农牧民4.8万户、13.4万人,建成18处精品移民小区、31个中心居民点,改造农村牧区危房2万户,退出耕地135.8万亩,人口整体退出区达到2.3万平方公里。

  随着一套套“组合拳”持续发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牧业框架耸立于鄂尔多斯高原。 “三农三牧”的底子更厚、底气更足、底蕴更深,发展续航能力持续强大,里程不断延伸……

  “放开”发展手脚  质量助兴跃升新层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化五大理念为实践行动,打响了一系列硬仗。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牧区产权制度改革、土地草牧场“三权分置”、精准脱贫等一揽子政策普惠落地,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成功跨轨。

  194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4亿斤,1978年4亿斤;1949年的牲畜存栏头数是158.4万头只,1978年是495.7万头只;1949年的一产增加值为0.13亿元,1978年为1.6亿元。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4亿斤,牲畜存栏头数810万头只,分别是1949年的14倍、 5倍、900倍。

  温暖的数据来自于改革动力的充分释放,也源于放眼全盘的谋篇布局。鄂尔多斯市积极推进“稳粮优经扩饲”“稳肉增绒兴奶”战略,绒山羊、肉羊、肉牛、蔬菜瓜果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效果明显,初步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

  创新机制,科技强农。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形成以户带户、以户带村的农牧业技术示范推广新模式。创新“龙头带动”的农牧业经营方式,建立“三位一体”农畜产品加工体系,构建深度利益联结机制。

  全市农牧业科技人才达到2500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保持在95%以上,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

  生态优先,绿色兴农。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开展“四控行动”,坚定不移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绿色标准化生产,市旗两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面建成,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55个,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33个。

  截至2018年底,全市现代农牧业节水基地面积达到341万亩,拥有农牧业机械总动力239.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化肥农药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减少5%,农药减少7.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349、残膜回收利用率达6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3.77%,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2%。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补奖任务9781.4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达52%,森林覆盖率为26.9%。全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9个。

  智慧助力,品牌富农。借助电商平台,名优特品牌不断提升市场话语权。内蒙古西部地区功能完善、信息灵敏、基础优良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交易中心已初步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雏形已现。

  2018年,拥有农牧业电商企业、农村牧区网店、农村牧区电商服务站1000余家;建成大型区域性农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9处,农畜产品集散地市场66处。已注册农畜产品商标512个。“三品一标”农畜产品认证201个,内蒙古名优特农畜产品13个,上市公司2家。

  补足短板,基础惠农。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全面实现水电路讯房、科教文卫保“十到农牧家”,有效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美丽乡村的基础更加坚实。累计完成危房改造13.5万户,解决了29.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街巷硬化9881公里,改造升级农村电网15166公里,安装户户通设备13万户,建成校舍22所、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374所、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36个、便民连锁超市620个、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覆盖率达83.2%,建成投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4处、集中居住点污水处理设施5处,完成改厕13383户。

  鄂尔多斯农牧区奋楫劈浪,扬帆起航新时代。

  “放大”产业优势  乡村振兴擘画新蓝图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新时代给予鄂尔多斯的新希望,更是鄂尔多斯回应新时代的新担当。

  农牧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是发展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党的十九大以来,鄂尔多斯继续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始终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域实践,以高质量的农牧业、宜居化的农牧区全面撬动农牧民的幸福大盘。

  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市财政预算安排乡村振兴资金7.95亿元,结合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制定《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个专项实施方案,出台了一揽子实施意见。启动创建101个“五星达标、特色培育”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整合项目资金 1.5亿元,捆绑实施项目440个,为全市乡村振兴打造标杆,乡村振兴在全区率先破题。

  深化布局培育“新支柱”。全面推进农牧业布局升级和产业内部升级,进一步打造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基地,培育乡村旅游新型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多元化收入。2018年,全市完成农作物播种672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56:15:29,全市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80万人次。

  产业振兴强化“原动力”。认真实施“稳粮优经扩饲”“稳羊增牛”战略,专门设立5亿元产业振兴专项扶持资金,全面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产业发展模式。投入资金2.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03个,全市113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6634户贫困户发展生产、持续增收。

  联结机制激发“造血力”。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提升价值链。全市培育专业大户1285户、生态型家庭农牧场1210家、公司化养殖园区525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72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35家,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5800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53.5%。

  人居环境提升“颜值数”。出台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立试点旗、试点乡镇,推进“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行动,以点带面促提升,逐步将“盆景”连成“风景”。市本级投入2000万元,启动51个示范嘎查村面源污染防治试点。

  当农牧业经济从“规模领跑”向“质量领先”迈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正在高原陌野结出累累硕果,绿色现代农牧业的“新路子”演化为新型职业农牧民的“钱袋子”。

  70年风雨兼程,70年锦绣如梦。

  随着农村牧区土地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落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已成为大趋势。新型职业农牧民群体持续壮大,财产性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89元,居自治区第三位,是1949年的1076倍,年均增长10.6%。贫困发生率降至0.03%以下,杭锦旗成功“摘帽”,21个自治区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巩固的新阶段。城乡二元鸿沟全面缩小,城乡深度融合格局初步形成,养老、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牧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加强。

  时代的船帆从不惧怕汹涌沧浪,正如推动船帆前行的奋斗者从不隐匿信仰的光芒。

  当绿色的田野升腾起金色的希望,“三农三牧”牵引下的“鄂尔多斯号”再一次千帆竞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文/图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晓艳
~~~◎《乌海日报》记者 毕晓敏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7版:文化
   第08版:彩虹
绿色田野升腾起金色的希望
“户厕改造”让这里的居民再也不用挨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