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抹平“生态伤疤” 还清“生态欠账”

  □本报记者  施佳丽

  这几天,包头市青山区大青山南坡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区的温度已经下降至零下20多度。

  王天理用力裹紧身上的大衣,登上大青山南坡的观景平台极目远望,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一片生态修复的成效还不错,这是日复一日不断累积的结果。”作为包头市青山区农牧局副局长,王天理每天都要来这里看看转转,这是他7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青山沿山村民就以采石、碎石为生,青山区笸箩铺及周边区域内集中着大量的石料场。因长期采矿,加上过度放牧,大青山变得满目疮痍,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

  “以前山上没有树,山沟没有水,是块不毛之地,野生动物几乎绝迹。”回忆起当年情景,在山里生活了十几年的护林员李志强连连摇头。

  生态环境欠账,终究是要还的。开采高峰期,到处是漫天的尘土、冰冷的碎石和轰鸣的机器。风大时,这里就成了一台巨大的“扬尘器”。

  要一座青山,还是要一堆石料?从无节制的掠夺到全方位复绿,大青山接受了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同时也迎来了改天换地的新生。

  2012年,青山区启动实施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工程,并大力推行“青山方案”,在全市率先引进7家生态修复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行的方式,全力还绿于大青山。同时,组织林业、国土、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集中清理取缔违法采矿企业86家、工业企业14家。截至目前,青山区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资18.18亿元,完成人工造林6.7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65万株,完成矿坑危岩体修复治理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此外,青山区还引导支持企业积极发展林业生态产业,目前已在榆树沟项目区栽植葡萄1300亩,发展起葡萄等产业。

  这样取舍,真的划算?

  “现在的变化太大了,青山绿水又回归了,还经常能看到野兔、石鸡、狐狸等各种野生动物呢!”李志强是一位退伍军人,眼下他和老伴儿都当起了护林员,对这里的变化感受颇深。

  山脚下的东达沟村因环境清幽、有艺术家聚集的优势,青山区将其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艺术村”。如今,艺术大讲堂、艺术体验中心、民俗博物馆等先后在这里落成,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和市民来此写生、游玩,文化旅游产业风生水起。

  据王天理介绍,“生态+”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沿山村落集体经济发展,生态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累计雇佣农民工1万余人次,带动附近村民增收3170万元;流转村民土地1万亩,受益人口约6000人,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

  以前村村生产石灰、腻子粉,处处冒白烟;现在,艺术大讲堂、民俗博物馆,文旅产业红红火火。从“挖山人”到 “护山人”,从“生态伤疤”到秀美青山,经过7年的生态修复,这里正发生着凤凰涅槃式的蜕变。

  记者补记

  “树栽下去7年,现在也就一人高。在这里恢复植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记者走进包头市青山区大青山南坡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砍树后人遭殃。曾经的“采石经济”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深度硬伤。

  痛定思痛,采矿企业被集中取缔后,青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然而,生态修复困难多、周期长、代价大、要求高、影响深,涉及方方面面,既要打好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坚战,更要坚定信念打好持久战。在生态修复进程中,要充分认清特点规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务求修复工作落到实处。还要善于抓关键重点突破,保持战略定位,确保修复工作持续推进。

  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这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真真切切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打好生态修复持久战,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齐心协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出彩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出彩
   第12版:公益广告
抹平“生态伤疤” 还清“生态欠账”
优质粮油助农增收
这里家家养湖羊
美岱桥村更美了
粮食购销平稳有序
◎消息树
产业指导员扶贫有作为
新民村的菜上了首都市民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