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年一季到一年四季 从一年一收到一年多收

巴彦淖尔:以亩均一二三产综合效益论英雄

◎文/图 《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黄景莲
瓜子生产车间。
乌兰布和沙漠水稻。
科技人员查看新品种小麦长势。
兆丰河套面业石碾面粉车间。
  今年,巴彦淖尔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使全市三分之一优质耕地亩均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万元。这既是巴彦淖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全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积极探索。围绕这一创新理念和目标,全市上下转变思想、迅速行动,在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模式、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尝试、新实践,以亩均一二三产综合效益论英雄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为全市现代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接二连三”——为亩均效益提供无限空间

  近日,记者在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看到,随着一台台低温低速石碾制粉机的匀速运转,一粒粒河套有机小麦摇身变为雪白的面粉,身价也随之大增,“天赋河套”兆丰特制颗粒粉目前每斤售价达到了130元。

  普通小麦收获后,农民直接卖掉,每斤售价不过2元左右;加工成面粉等产品出售,利润就会翻几倍。如果打上“天赋河套”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签,身价更会提高10倍以上。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接二连三”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从田间到餐桌,拉长的产业链条增加了河套农民收入,创造出很多新型业态,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巴彦淖尔以“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引领,全面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翻开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篇章。目前,全市通过引进、培育、整合等形式,扶持壮大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91家,57家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契约型、服务协作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方式,与农牧民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农企利益联结覆盖率已经到达80%以上,辐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2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去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21元,农牧民人均来自产业化的收入近万元,占总收入的70%以上。

  过去农业讲从种到收,现在则讲从田间到餐桌。在巴彦淖尔亩均一二三产综合效益论英雄理念推动下,拉长的产业链条不仅有力推动了产业深度融合,大大提高了土地亩均效益和农民收入,也赋予了现代农牧业发展无限想象空间。

  特色种植——让亩均效益达到极致

  我国每出口10桶番茄汁,就有6桶来自巴彦淖尔;全国70%以上的向日葵从巴彦淖尔集散;“天下第一瓜”华莱士香飘四海,圈粉无数……北纬四十度“黄金农业种植带”的慷慨馈赠,让巴彦淖尔四季飘香,同时也让土地产出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

  入冬以来,五原县胜丰镇新丰三组的农户辛海军一直没闲着,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着给灯笼红香瓜育苗,争取让这些香瓜明年2月 “抢鲜”上市,上市价格预计每斤40元左右。这几天,天南地北的订单已纷至沓来。

  辛海军告诉记者,早年大田种灯笼红,一亩地才收入几百块钱。后来在拱棚种,应季时卖一个多月,亩均收入四五千元。现在呢,他的4个温室,按照“分批种植、‘接力’上市”管理方法,香瓜销售周期延长至半年,而且能“抢鲜”上市,春节期间每斤售价最高可达50元,应季时每斤也能卖二三十元。这样算下来,灯笼红香瓜亩均收入可达3—4万元。

  为了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辛海军还在温室倒茬种黄柿子、甜瓜。 辛海军估算,除去施肥浇水、地膜、棚膜、种苗、人工等费用,每个占地1亩的温室年纯收入达5万余元。一年有20多万元进腰包,辛海军感觉自己实现了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的转变。

  传统农业,忙半年闲半年。而像辛海军这样经营设施农业,实现了土地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的转变。目前,巴彦淖尔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92万亩,生产面积7.94万亩,总产量8.54亿斤,产值15.92亿元。

  地处黄金农业种植带的巴彦淖尔,具备非常优质的农作物种植气候条件,适宜高品质农产品种植。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农作物,比如草莓、火龙果、人参果、樱桃等在河套大地落地扎根、开花结果。走特色种植之路让河套土地产出效益越来越高,也让农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科技引领——启动亩均效益提升引擎

  “没想到今年葵花一亩地能卖3000多块钱。”说起今年的收成,五原县复兴镇联丰六组农民杨永胜乐得合不拢嘴。杨永胜家里有50来亩地,今年种了41亩葵花,光葵花就卖了12万多元,再加上其他收入,毛收入上了15万元。

  杨永胜种葵花近30年,是五原县三瑞农科公司的忠实客户。最早,公司购进美葵种子销售,每斤近400元,一亩地需要约1斤种子,也就是说种一亩葵花光种子成本就400元左右。后来,三瑞农科自主研发培育的葵花种子SH361、SH363开始推广,杨永胜也改种了SH361、SH363,每亩地种子成本下降到50元至70元,算一算,杨永胜一亩地种子成本就节省300多元。

  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研单位和企业依托自有人才队伍和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深受农民和市场欢迎的本土优良品种,例如三瑞SH361、SH363、兆丰5号、巴麦13号等,具有抗病能力强、商品性更好等明显优势,为河套向日葵、小麦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全市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

  除了加大各类农产品种子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外,巴彦淖尔在提高田间种植管理科技“含金量”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实践。

  隆冬时节,走进金伯利(临河)农场,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成方连片、排列整齐,不断向远方延伸,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今年,金伯利农场在巴彦淖尔建设了800多亩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引进了包括番茄、西甜瓜、甜高粱以及耐盐碱饲料玉米、苜蓿等近30个国内外新品种,亩均增收50%以上;重点推广了高效联栋大棚、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灌溉、生物化防治4项新技术,土地利用率达95%以上;采用德国欧适能能源系统,能耗降低70%以上。同时引进以色列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节肥、节水70%,减药20%以上。今年农场投入运营以来,亩均产值突破了2万元。

  巴彦淖尔地处北纬40度,绿色农牧业资源优势是最大的发展优势。立足这一“天赋”,巴彦淖尔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引进金伯利农场等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农业龙头企业,让河套土地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同时,该市正在积极推进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将全面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非耕地设施农业,加快农牧业现代化步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强筋健骨——夯实亩均效益基础

  巴彦淖尔有1000多万亩优质耕地,亩均一二三产综合效益论英雄,河套人拥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创新沙漠治理技术路径和合作模式……近年来,巴彦淖尔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改善耕地质量,为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夯实基础。

  盐碱地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巴彦淖尔共有盐碱化耕地484万亩,占内蒙古盐碱化耕地面积的46%。2018年市委、市政府选择河套地区盐碱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全、改盐技术最扎实的五原县,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完成后新增耕地4500亩,地力提升2个等级,项目区人均年增收7300元,5年综合增收可达投资总额并持续发挥效益。

  沙漠治理利用效果显著。近年来,巴彦淖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飞封造”并举等方式,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乌兰布和沙漠绿化率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万亩光伏产业园、仁创沙漠水稻基地、洪涛有机山药园、诺民有机葡萄园、王爷地肉苁蓉基地、圣牧高科有机牧场、万泉湖旅游区等一处处生态绿洲分布在大漠腹地,昔日黄沙漫漫的乌兰布和沙漠如今成为披绿生金的“聚宝盆”。

  “四控”行动全面铺开。2018年以来,该市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控”行动,目前,全市有机肥施用面积353万亩、绿色防控540万亩、国标地膜推广46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95万亩,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为亩均高产出、高效益提供了基础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从一年一季到一年四季 从一年一收到一年多收~~~◎文/图 《巴彦淖尔日报》记者 黄景莲
~~~◎《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张旭 白峰
~~~◎《满洲里日报》记者 李诗诺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民主与法制
   第06版:建功新时代
   第07版: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9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10版:悦读
   第11版:文艺评论
   第12版:建功新时代
巴彦淖尔:以亩均一二三产综合效益论英雄
流进村民心里的自来水
在“方寸之间”自由飞翔的折翼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