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2019年,我区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变了无数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上演了一个又一个追求与奋斗的精彩故事。2020年自治区两会召开在即,本报推出“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专栏,将笔触放在基层,将镜头对准群众,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聆听他们的小确幸,感受他们的大欢喜,记录他们的追梦路,捕捉他们的新期盼。
□本报记者 韩雪茹
隆冬,几场大雪过后,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变得银装素裹。一大早,村里的保洁员王玉芝就扛起扫把出了门。“就要过春节了,村里的卫生得搞好,让大伙儿过个干干净净的大年。”王金霞说,“自从2017年脱贫后,我的干劲儿越来越足,这告别贫困的日子真好!”
几年前,王金霞的丈夫离世,只剩她独自生活。由于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又没有别的生活来源,王金霞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随着一系列脱贫攻坚措施的落实,王金霞不仅脱了贫,收入也连年增加。
驻村第一书记侯俊介绍说,五三村有着40多年的紫皮蒜种植历史,种植经验丰富。于是,驻村工作队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在自家的庭院里种植紫皮蒜。如今,有近200户农户发展起了庭院经济,全村年产紫皮蒜近400万头,净利润达到了240多万元。
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王金霞在自家两亩地的小院里搞起了以紫皮蒜为主的庭院经济。小小一方园子,种出了生活的新希望。2019年,王金霞光庭院经济一项的收入就达到了6000元。除此以外,她还被聘为村里的保洁员,去年工资收入3171元。还有免费体检、签约家庭医生、医疗大额报销等健康扶贫政策为她保驾护航。
如今,在王金霞的家再难看到往年困顿的景象。小院收拾的干净利索,屋里更是焕然一新:墙壁粉刷得洁白,瓷砖擦得锃亮,还新装了吊顶。尤其是占了整面墙的崭新衣柜格外抢眼。
“生活宽裕了,我就把屋子重新收拾了一下。你看,我还用上了结婚时候都没舍得买的大衣柜。”王金霞乐呵呵地说,“咱村第一书记是北京来的,去年他帮我们高价把土豆卖到了北京。今年,我这院子里除了种紫皮蒜,还要种些土豆,一定还能增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