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场降雪天气的洗礼,室外已然是白雪茫茫,但走进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北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西红柿大棚,一股潮乎乎的热气扑面而来,与外面寒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下来说,我们保质保产就是对抗‘疫’工作最好的贡献。”62岁的魏淑兰戴着口罩,在大棚里边摘西红柿边对记者说。
魏淑兰家曾经是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老伴由于患有严重的疾病,1年的药费就得3万多元。魏淑兰省吃俭用1年下来,基本攒不下积蓄。按她的话说,“别说攒钱了,能不借钱就不错了。”这种入不敷出的贫困日子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彻底改变了。老伴儿上了医疗保险,每年看病只花几千元,剩下的都能够报销。家里的地在村里的合作社入了股,魏淑兰还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挣个4万元不在话下。
如今的北村所有贫困户都已脱贫,全面小康的轮廓已现。说起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北村人骄傲地说:“我们有一个好支部啊!”
北村,位于多伦县城东1.5公里处,全村常驻419户928人,党员38人,辖3个村民小组。过去,村民们以种植大田蔬菜为主导产业,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不强,村民的种植收入不高,是重点贫困村、上访村、经济薄弱村。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后,北村党支部一班人连续开了几天的会,达成一致意见——走出一条适合北村的发展道路,绝不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拖后腿。
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城边村的位置优势,利用闲置耕地,整合扶贫资金、项目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组建合作社,建设日光温室大棚。积极动员党员和产业大户,以党支部领办的形式,通过财政补贴、村委会筹资和村民入股形式成立了北村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合作社——北越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载体,建起90座日光温室大棚,以股份制形式运作,真正为村民谋福创收,做大做强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并雇佣22名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贫困户到合作社参与务工,月工资3000元,北村困难家庭参与合作社率达100%,实现了以往“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模式的转变。
日光温室建成后,由于种植技术水平不高、蔬菜价格偏低、销售不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村民和集体收入,成为了短时间内难以攻克的难关。
对此,北村党支部转变思路,创新举措,多次前往北京、山东、唐山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同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确立推行“联合党委+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合作·联合”模式,以北村为中心,联合临近的南村、双井子村和新仓村成立非建制性联合党委,注册成立了多伦县德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任联合党委副书记和公司执行董事,其他三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为执行监事,通过北村党支部的示范带动,大力发展抱团产业,引进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种植技术,极大提升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激发蔬菜产业发展新动能,村党支部依托全域旅游,进一步延伸蔬菜产业链条,注册“北越”商标,通过无公害蔬菜认证,推出不同价位的蔬菜礼盒,发展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体的农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村民带来住宿、餐饮、农副产品等商机,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小康路。
通过产业带动,北村已有51户105人实现脱贫。目前,全村80%的耕地都被流转给了合作社,除了每亩每年300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村民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赚取工资,既顾了家,又赚了钱,还能享受分红。
北村党支部始终坚持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推动党建促脱贫工作落地生根。积极开展“我是党员,向我看齐”、党员户挂牌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带领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起工作来拧成一根绳,一批有思想、有能力、有品行的优秀青年加入到党员和干部队伍当中。进一步创新推进党建引领乡村环境治理,深化共驻共建、安幼养老、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工作,全面提升乡村治理与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