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从江汉方舱医院驶出。李云鹏按照走习惯了的路线,向协和医院西区方向开去。他按下了救护车顶上的警灯,提醒人们,车辆在执行任务,却没有按下警报器。这座城市需要安静,救护车的警报声,总会给人造成压力。
救护车行驶得异常平稳,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车速。李云鹏知道,驾驶室物理隔离层后面,那些新冠肺炎患者此时心里一定很着急。病毒正在侵蚀他们的生命,求生的本能,让他们都渴望早一点得到有效的救治。
这些患者神情各异,有些人看上去很冷漠,好像什么都不关心的样子,感觉在放弃希望。有些人看上去很焦躁,好像绝望到了极点,对医护人员的安抚无动于衷,稍有不顺,就会情绪激动。李云鹏遇到过这样的患者,也理解他们的烦躁。生死未卜,任谁也难以从容。
车上的医护人员心里也不平静,职责告诉他们,要想方设法治好他们的病,而早一点治疗,他们的希望就会多一些。因此,每一次转运患者,大家都觉得是在和时间赛跑。
李云鹏是内蒙古妇幼保健医院的一名司机,现在,他驾驶的是负压救护车,行驶在武汉市的医院和医院之间。这种车辆,最大的特点是负压 ,也就是车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而车内的空气再排出去的时候,已经进行过无害化处理。这是防控传染病的特种车辆。
李云鹏虽然在驾驶室,但是距离患者如此之近,能够保持淡定,还是经历过一个适应过程的。他告诉辜生威,第一次出车时,尽管全副武装,他还是紧张了。辜生威说:“我也紧张,隔离服外面,就是病毒,足以致命,紧张很正常。”
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告诉儿子,自己去参加一场“战争”,而且一定会打赢,一定会平安回来。儿子7岁,意识不到“战场”上的凶险,只是为爸爸能主动请缨上前线的勇敢而感到自豪。
李云鹏能“骗”过儿子,却骗不了老人。李云鹏便亮出了4个理由:我是退伍军人,是共产党员,是司机,17年前我参加过抗击“非典”的战斗有经验。现在武汉疫区的患者需要帮助,您说我该不该去?老人没话说了,道理他们都懂。
李云鹏料到了此行的困难,也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他没有想到情况还要糟糕一些。他和同事——内蒙古妇幼保健院儿内科男护士陈佳乐,刚到武汉几天后,生活物资出现了危机。这时候,江汉方舱医院的5名战友支援了他们N95口罩和一些吃的东西,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这些物资,在平时是很平常的东西,但在“战场”上却无比珍贵。
正是这些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让每个人在“战斗”中充满了必胜力量。从2月9日到3月9日,李云鹏和同时到达的10名司机,已经在武汉工作1个月了。
这次执行任务的路线有些长。走出三分之二里程的时候,因为在防护服里的时间有些长,他出现心慌、困倦等情况,他知道自己血氧低了。看到他的异状,同车的医生辜生威说:“你休息一下吧”。李云鹏说:“时间不等人,我能坚持!”
辜生威一直是李云鹏的搭档,共同的“战斗”,让他们成了好朋友。他怕李云鹏出危险,危及到一车患者,就找话题和他聊天,问他最想到湖北的什么地方去。李云鹏说想去湖北省博物院,想看看曾侯乙的编钟和越王勾践的宝剑。
这样的闲聊,让时间变得快了起来,说着话,便到了目的地。下车时,车上的几名轻症患者,一直说着感谢的话,因为方言的关系,他只听懂了“谢谢”两个字,他对那些人说:“我是内蒙古红十字会救援队的队员,祝你们早日康复,早日出院”!
返程便轻松了许多,李云鹏和辜生威愉快地聊着在武汉的这些日子。
2月24日,李云鹏换了装备,看上去英姿飒爽。接着便接到通知:执行转运重症患者的任务。患者被抬上救护车,其中有3名患者60岁多岁。病毒的侵害,让他们看上去孱弱不堪。李云鹏无声地驾驶着救护车,他不知道这3个老人是否能活下来,一路上都在为他们担心着。
第二天上午8点,李云鹏接到通知,说有重要的转运任务。这一天的患者很特殊,一共42名,是当地医院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属于轻症患者。他心里无比难过,有物伤其类的感觉。
他们上车时,在用武汉方言交流,说话的语速很快,人也很有活力。他们是在救治患者的时候被感染的。李云鹏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但是他能看到他们的神情里没有恐惧,没有担忧,都是一副无畏的样子。
李云鹏还是第一次见到笑对病毒的患者。得知李云鹏来自内蒙古,他们还竖起大拇指,向他表示感谢。莫名的悲伤情绪笼罩在李云鹏的心头,这也是他的战友啊!他们在“战斗”中负伤了,他在送他们去疗伤。
这一天,李云鹏陷入了一种悲伤、悲壮的情绪当中,浑然不觉得累,似乎累一点,多为他们做些事情,心里会更舒服些。当晚,车队里的4名党员召开了支部会议,李云鹏被选为支部书记。
讲完这一天的经历和感受,他对另外3名党员说:半个多月的转运工作,让我对共产党员这4个字认识更加深刻了,在这个非常时刻,我们这些党员就应该冲锋在前,担起担子,做出贡献……
他不敢懈怠,在内蒙古,朋友、家人在等他凯旋,在武汉,还有那么多患者在等待救治。在荆门,他的院长赵宏斌也在一线“战斗”着。他更不愿意辜负后方52名爱心人士为他们捐赠防护服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