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山”之巅眺望远方

◎周其伦
  苏日塔拉图的散文《山》有一种静默的森然,让我对辽阔无边的内蒙古草原增加了一些浪漫的质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家们,文字中对家乡的爱恋,更多的是那种酣畅淋漓的纵马驰骋和心旷神怡的一望无际,像苏日塔拉图这样以《山》为辐射半径来讴歌自己情感的,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那种沉郁已久的怀想便多了几分。

  我读《山》的时候,首先映入脑海的那一段话便使我感慨多多:“生在草原上平原上的人对山有一种说不清的神往和敬畏,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对山的无限遐想常常浮现在脑海中,我曾无数次幻想着奔向山顶,无数次梦见仙境天堂般的大山。”就是这段话,几乎颠覆了我对神奇大草原的既往认知。在内地,人们每每说起远在天边的内蒙古,脑海中便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天高云淡、马牛羊安闲游走在草原上的场景,而当我们看到苏日塔拉图对山有一种顶礼膜拜般的敬畏时,心灵的震撼无以言表。

  苏日塔拉图的散文大开大合,有一种通天接地的气象。在他的《山》里读到了这样的心路历程:“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小村子。村里人很少看到过山,看到过大山的人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有一个叫桑杰的老头,是生产队喂马的饲养员,他就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惟妙惟肖的实写记录到此,突然间话锋一转,作者便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山的依恋,畅想成对草原以外的远方的思念,此刻的他,犹如登临到心中伟岸的“山”之峰巅。情感的宣泄一波三折,世情的积累点滴叠加,历史的恢弘与当下的舒意历历呈现,还丰满地书写下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冀与向往。

  草原上的“山”很多时候会被内地人叫做“山峦”。尽管如此,并不妨碍作者对“山”的思绪飘飞和宽阔的联想。他可以从儿时的梦境联想到先辈们远赴大兴安岭的劳作;从草原儿女旷达豪放的性情联想到祖先们狩猎迁徙的艰辛,有了这样的上下腾挪,就让笔下的文字更加意趣盎然、激情四溢,也让我们对内蒙古的认知多了一些厚重。

  最为可贵的是,作者自如地从牧民们心底里对山的敬畏,入情入理地转圜到对大自然伟力的讴歌、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使得作品在余音绕梁时还做到了荡气回肠。我注意到作者在文本里对“圣山”从感性到理性的大胆梳理与默默倾诉,宣示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世间真理。大自然的山川形胜是上天的巧夺天工,毕竟只是一种具象的客观存在,而广大牧民心目中的“圣山”,则是由人们心目中自发地“堆积”起来的,它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无疑才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敬畏之源、发展之道。

  在《山》的深处,作者还纵情于对平民生活态的描摹,奶奶的慈祥、父母的辛劳、叔叔的直率,以及他们心性纯良的日子,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随着文本的展开点点滴滴地洒落在读者的心田,也让此《山》增色不少。

  苏日塔拉图用心去描绘着山下的人情和山外的风景,用情带领我们去眺望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抗疫文学”——~~~◎犁夫
~~~——胡燕怀《汉冶萍三部曲》读后
~~~◎周其伦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全景观照与热点聚焦的应激表达
沧桑历史的文学再现
在“山”之巅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