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芦笋尖尖顶开脱贫致富门

  □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  

  乌拉特中旗融媒体中心  梁震英

  3月25日,走进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楚鲁图村巴宏塔种植基地,温室大棚内芦笋尖尖春意渐浓。村委会主任张凤歧轻轻扒开浮土,找到了一个个正在悄然萌动的白嫩芦笋芽儿后,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笑意。

  “现在是芦笋的休眠期,等过几天我们就会掀开帘,给暖棚升温。到时候,芦笋芽儿就能破土而出。”张凤歧说,“可别小看这些芦笋,到了丰产期,它们1年可采摘2个月,1年平均亩产量2000斤,每亩收入大概1.5万元,除去开支,每亩纯收入能达到7500元。这可是以后我们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村里贫困户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张凤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去年全村人就尝到了芦笋带来的甜头。

  楚鲁图村所属的石哈河镇地处阴山北麓高台梁脊地,是典型的丘陵干旱地区,更是巴彦淖尔市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2018年7月,石哈河镇党委、政府围绕产业帮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把发展芦笋种植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该镇捆绑24万元扶贫资金,对楚鲁图村、双盛美村、石哈河村的60亩集体温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引进种植芦笋。

  芦笋种植采取“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育苗、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品牌销售,销售收入的3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30%用于困难群众的生活补助,40%用于扩大再生产。从种植、田间管理到包装销售均需雇佣周边贫困群众打短工,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平地、育苗、开种……种植芦笋,对于种惯了土豆、葵花、玉米等农作物的北方农民来说,是个新鲜事物。为了种植好芦笋,楚鲁图村的村民们没少下功夫,查书籍、找技术人员、上百度,经过一番精心管护,这些翠绿的嫩芽芽算是在山旱区的土地上扎下了根。

  芦笋最大特点就是种一次可连续采收十几年,管理起来也方便。第一年夏季开始种植,第二年开始有收获,第三年进入丰产期,以后年年可根据市场需求采摘。

  2019年11月,楚鲁图村种植的38.5亩芦笋迎来采摘期,采摘期大约50天。由于每株芦笋成熟的时间都不一样,每个温室每天都要不断地收割,村委会便吸收村里5名贫困户到基地打工,还长期雇佣了3名贫困户在基地负责管理,让贫困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看着一盒盒芦笋幼苗在恒温下舒展出翠绿的嫩芽,张凤歧和村里的贫困户们乐得合不拢嘴。通过石哈河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楚鲁图村把收获的芦笋直接销往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

  “38.5亩芦笋总产量约1.6万斤,收入22.4万元。除去开支,村集体增加了5万元收入。在这5万元里,我们给村里12户贫困户进行资产收益分红,每户800元。”据张凤歧预计,今年的产值至少翻一番。

  今年,石哈河镇计划加大与河套学院、山西芦笋协会、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力度,新增芦笋种植面积75亩,形成135亩种植规模的温室芦笋种植园区,力争打造成巴彦淖尔市最大芦笋种植生产基地、标准化基地,辐射和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学习论理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观察·乌海
   第08版:首府观察
〖云吧〗
芦笋尖尖顶开脱贫致富门
云闪
春雪好兆头
巴林左旗:1300多名贫困妇女学手艺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