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扬鞭走马春渐浓

——马文化系列报道12
元代骑马俑。
蒙古族工匠制作的走马马鞍。
走马马鞍制作工具。
乌审走马。
戴着头饰的走马。
  □文/图 本报记者 阿荣 长河

  蒙古族的走马,具有体态形象美、步态姿势美、毛色纯正美、表演艺术美的特点,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走马历史悠久,识走马、驯走马、赛走马的技艺在草原上代代相传,与蒙古族的社会生活、风俗礼仪、文化艺术等有着密切关联。独具民族特色的走马马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起源于元朝的走马驯养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弘扬蒙古族走马文化,结合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充分展示蒙古族走马、马术艺术的魅力。

  ——编者

  

  草原上的蒙古族走马,踏着平稳矫健的步伐,姿势潇洒优美,动作轻盈自如,速度稳健持久,长鬃飞扬飘逸。千百年来,蒙古民族与马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在其漫长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累了识走马、驯走马、赛走马的技艺,在草原上世代传承和发展。蒙古族走马是蒙古族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领域。

  达贵之驹步态优雅

  走马具有悠久的历史,史料记载汉朝时期已有走马。“我国史料文献中有关走马的记载较多。在古代,走马被誉为‘达贵之驹’,骑上尚好的走马,能代表骑手的身份和地位。”蒙古族马文化研究专家孛儿只斤·旺其格说。蒙古族走马有独特步伐,起落舒适,步态优雅。自古以来,草原牧民驯养的上等走马,主要由长者和成年人乘骑。走马多用于探亲访友、娶亲送亲等。向亲戚、好友、尊长赠送走马,是蒙古族保留至今的传统,如请名医治病,感谢老师教书育人,祝贺老人寿辰,皆馈赠走马表示敬意。

  春意渐浓,茫茫鄂托克草原将迎来蒙古马走马比赛。在鄂托克前旗昂素镇玛拉迪嘎查走马训练场,一匹匹由牧民驯养的蒙古马走马,体态、形象、步态、姿势、毛色等非常优美。牧民与心爱的走马配合默契,用语言和动作控制走马的节奏。昂素镇牧民朝格都仁已过古稀之年,他从7岁开始骑马,现在还经常参加蒙古马走马比赛。老人骑的走马,前蹄如轮轴滚动,后蹄有力蹬地,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轻盈自如。当走马快速走起来时,马蹄节奏快如鼓点,马身却始终保持平稳。据老人讲,鄂托克草原自古就有走马驯养师,对蒙古马进行体力、速度和步伐等的训练。“由于走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经济投入高,过去只有少数人骑走马。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参加蒙古马走马比赛的牧民越来越多。” 朝格都仁说。

  “蒙古族走马,根据其人文因素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天生的走马,另一种是驯养的走马。也根据蒙古马的走形,分为“乌孙吉绕”(流水般的走马)、“浩宁吉绕”(绵羊跑式走马)、“特木吉绕”(骆驼走式走马)等。”孛儿只斤·旺其格介绍说。

  “走马和跑马的步伐不一样, 走马的四个蹄子轻巧翻盏,充满力量的脖颈微微前倾。一侧两条腿同时同步起落交替前进,骑手永远处于悬空状态,感到平稳舒适。而跑马驰骋时四蹄同时起落。” 孛儿只斤·旺其格说。

  据了解,蒙古族走马根据其速度的快慢,大体分为大走、小走、赶路小走。大走的速度大致与奔跑的马相当,小走的速度与大步颠马相当。赶路小走有10余种步伐,即小走式慢步、大步疾走、普通快步走、套步小走、慢步狼行走、小碎步等。因赶路小走步伐轻松优美,亦称休闲步伐。赶路小走是驯马手训练出来的。草原上的马如果能走赶路小走,才成为乘马。

  乌审走马行走如飞

  驱车行驶在穿沙公路上,放眼望去,沙地上长满了沙蒿、沙柳、羊柴、沙地柏、樟子松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走马)之乡——乌审旗,是“乌审走马”发源地。元朝在这里设置官办牧场之一的察汗淖尔牧场,迁来3000户牧民养马。在牧马业的发展中,这里逐渐形成富有地域特色、极具影响力的走马比赛活动,赛马评级、比赛规则、鉴别标准日臻完善。

  在沙地上行走如飞的乌审马被誉为内蒙古四大名马之一。“乌审马善走对侧步,反应灵敏,是‘天生的走马’。曾经乌审走马在200米比赛中创12秒的纪录,在300米比赛中创18秒的纪录。一匹上等的乌审马,可日行100公里以上。” 孛儿只斤·旺其格说。

  乌审马在蒙古族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成吉思汗陵的温都根查干白马就是乌审马。在乌审旗蒙古族牧户家门口,飘扬着禄马风旗,上面印有9匹飞奔的骏马。

  每年春季开始,乌审旗都要举办走马比赛。具有悠久历史的乌审走马比赛,已形成独特的竞技规则和习俗。据乌审走马驯养技艺传承人额尔登特古斯介绍,乌审走马的赛道一般长150-200米,每50米设一名评委,每位评委评一匹马。每组设定3至5匹马竞赛。马在比赛过程中走步或奔跑,都不能记录成绩。初选获胜的马抽签后进入下一轮比赛。经五轮比赛,直到产生最后的名次。

  乌审走马是乌审旗独特的文化现象。仔细欣赏,乌审马外貌清秀,性情温驯,体格较小,头大额宽,颈短厚,眼窝圆,鼻观大,躯干长,胸廓深而宽,四肢较短,蹄质坚实,皮厚毛细,鬃毛长而厚。“据不完全统计,乌审旗现有马匹4600多匹。其中驯养出来的走马有1000余匹。近年来,乌审旗出台了一些保护走马文化的地方性政策法规,重点发展马产业,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兴建了马文化博物馆和赛马场,成立了马业合作社、马文化协会、走马文化保护基金会等组织机构。近年乌审旗每年都举办200余场走马赛事。驯养走马、赛走马,已成为当地牧民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 孛儿只斤·旺其格说。

  “在蒙古族马文化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蒙古族走马地域分类,但乌审走马是被大家公认的蒙古马优良品种之一。根据现行政区划,蒙古族走马可分为阿鲁科尔沁走马、克什克腾走马、科尔沁走马等。” 孛儿只斤·旺其格说。

  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起源于元代的走马驯养技艺,在草原上代代相传,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5岁的走马驯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宝合有,出生于乌审旗嘎鲁图镇布寨嘎查。他从小向叔父丹森奥泽尔学习走马驯养技艺。宝合有在几十年的走马驯养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撰写了《鄂尔多斯大走马的驯养》《略论当前鄂尔多斯走马》等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走马驯养技艺,传承发展这项古老的技艺。目前他的两个侄儿向他学习走马驯养技艺。

  鄂尔多斯走马驯养技艺是蒙古族在游牧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特殊技艺。“首先要精选马的体型外貌,对其耳朵、胸部、臀、蹄冠等严格把关。饲养要根据马的成长变换饲料。马匹2岁到4岁为驯养阶段,根据马的个性情况来进行适应性训练。5岁以后的马基本成熟,可以参加走马比赛,这时要加强走马日常训练、管理,以及饲料的补充。注重冬季数九后的拴马与遛马,做好春季赛前预备训练。” 宝合有说。

  现年51岁的斯琴巴雅尔是鄂托克草原上的一位牧民,在那达慕走马比赛中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于1982年开始学习走马驯养技艺,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1988年开始独立驯养走马。他驯养走马有独到之处,据他讲,他使用蒙古族传统的方法和工具,将生马摔倒,给马戴上马鞍等马具,然后让马匹随意奔跑与后踢,释放马匹的野性与精力。在马匹筋疲力尽之时,将马驯服,然后训练马。他对马的饲养很有讲究,白露时节把马匹拴起喂草,多种草换着喂。前两个星期观察马的喜好,第三个星期马的食量减小时,开始喂豌豆或草麦等。

  走马驯养是一个繁杂而辛苦的过程,斯琴巴雅尔却乐在其中。他说:“鄂尔多斯走马驯养技艺需要传承,可掌握这项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我希望把这项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在斯琴巴雅尔影响下,他的儿子德力格大学毕业后开始学习走马驯养技艺,目前他已能独立驯养走马,并参加走马比赛。为了传承蒙古族走马文化,从2000年开始,斯琴巴雅尔几乎每年都举办家庭那达慕,为弘扬蒙古族走马文化献出微薄之力。

  驯养一匹走马,需要3年至5年的时间,需要专门的驯养师,严格饲喂,精细养护,才能驯养出一匹好的走马。如今的走马具有休闲娱乐的特征,观赏走马比赛,已是人们的一项娱乐项目。

  具有民族特色的走马马鞍,与普通马鞍制作技艺略有不同,普通的马鞍一般是两头高、中间平,而走马马鞍的前鞍峰竖直且圆,后鞍峰低且有坡度,是为把人体重心转移到马匹的臀部,使马匹在运动中减少弹跳的力度,使骑马的人安稳舒适。

  在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的杭锦旗,独特的走马马鞍制作技艺得以传承。走马马鞍选材考究,造型美观,乘坐舒适,结实耐用。制作走马马鞍的过程繁杂。据杭锦旗一位走马马鞍制作技艺传承人介绍,选材是制作马鞍的第一步,最为关键。木鞍选择当地生长的柳木和榆木,制作出的马鞍稳重结实,不容易损坏。将木料切割打磨成几个主要部件。组装好的马鞍用小牛皮或毡做里子,外边一般用棕色布料包裹,尖角用金属条压实,嵌于木头中。其他部位用光滑或带有花纹的金属片与鞍架固定,起到美观与固定里子的作用。马鞍上的装饰配件均用铜制作,马鞍鞍屉选用优质布料或牦牛毛料制作,也有皮质鞍屉,上面绣有蒙古族图案。

  将走马马鞍制作工艺传承下去,近年杭锦旗积极组织马文化活动,带动马具制作产业的发展,保存完整的传统马鞍制作工艺,在传统走马马鞍制作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现代化设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马文化系列报道12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界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扬鞭走马春渐浓
驿马 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