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安村里喜事多

——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扶贫工作纪实
消防员在平安村指导专职消防队员进行日常训练。
消防员与帮扶对象交流。
  大山深处的平安村,隶属于兴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镇,进村是平整的水泥路,两旁是大瓦房,村子里有加工厂、活动中心、公厕,几户村民正在房前屋后仔细打量,准备修整院落。大多数村民都在田间忙碌着商议春耕备耕,尽管疫情还未完全散去,心劲儿正足的村民们可不想错失一年的丰收。“10年前的平安村,年轻人都想着出去打工发财,剩下点儿上岁数的老人也只能力所能及地维持生计,那些整天跟着太阳晒阳阳的老汉们做梦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变化。”60多岁的王连成是村子里的老人儿了,提到平安村的变化充满了感慨。“如果不是党的扶贫政策,不是消防队的帮扶,我恐怕要一辈子靠山吃土了。”

  致富要治根,扶贫要先扶人心

  地处群山之中的平安村,历史上就是一个贫困村,因自然环境封闭、基础设施薄弱,村民长期固化的思维观念得不到转变,脱贫没思路,致富没出路,贫困家庭近200户,特困家庭超过100户。整个村落房屋老旧、街道杂乱,村民家的房子大都年久失修、勉强能住,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春天一脸灰、夏天一脚泥。全村耕田几千亩,农田里没有一口农田灌溉水井,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半山腰、土墙房,一年四季在空忙,是当时平安村的真实写照。

  2011年春天,平安村成为了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的定点帮扶对象,消防指战员进驻平安村,扛着水枪的肩膀上,又挑起了帮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

  “给钱给物,还要给个好支部,想方设法解开村民心结,才能保证党的扶贫政策落地准、见效实。”这是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党委传递的声音,更是对扶贫工作的态度和承诺。

  支队长黄乐表示,为使平安村尽快走出贫困封闭的“大山”,消防部门挽起裤脚,一头扎进村民中,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入户调查,跟村民拉家常、交心声、问冷暖,摸清贫困的根,号准致贫的脉。大家一致认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信息不通是脱贫面临的首要难题,随之而来的眼界不宽等导致一些村民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懒散怠惰,这是致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转变观念成为脱贫致富的第一仗。支队党委围绕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制定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决定以发展养殖产业为突破口,建立有利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确保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脱贫,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消防指战员把扶贫工作线路图画在墙上让村民评判,带着扶贫政策和致富思路坐到村民的炕头上和饭桌前。指战员把改善生活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为村子里修桥修路,为贫困户修墙补院,联系学校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一桩桩、一件件,村民们看到了消防指战员扶贫攻坚的决心和诚意,态度渐渐地发生了转变,从漠视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平安村的脱贫致富开始有了生机。

  “扶贫羊”成为全村脱贫的“领头羊”

  平安村贫穷,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主导产业。脱贫攻坚,增收致富才是硬道理。因地制宜地选择一条致富之路,是平安村脱贫的关键。

  平安村的草场多为山地,还有一些是与林地混杂的草场,适合发展养殖畜牧。为了不与禁牧政策唱反调,消防和牧业部门联合为平安村量身定做发展畜牧业规划,村民们心中水火不容的禁牧和养羊终于能够和平共处了。

  2013年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为平安村144户困难家庭免费发放扶贫羊,并投入10万元为每个养羊户建设60平方米的标准舍饲羊舍。

  关长春是大石寨镇平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爱人常年患病,孩子无人照料,也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家中居住的房子也是破旧不堪。2013年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为平安村分批发放扶贫羊,他家得到了4只基础母羊,经过精细饲养,种羊开始繁殖,关长春心里喜滋滋的,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脱贫能靠山、能靠水,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消防队无条件给我们提供帮助,学会自己致富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关长春说。分到扶贫羊后,他忙着割青草、种田地、打扫羊圈等,还经常跑到当地畜牧站请教如何饲养好牛羊,如何预防疾病,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班,学习羊养殖技术,由于精心饲养,他饲养的羊个个膘肥体壮。今年,关长春家中又新增了5只羊,孩子也如愿上了高中,开始了蒸蒸日上的日子,也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花开又一年,草木再迎春。如今,平安村从2013年不足1000只羊,7年时间发展到了8000只,户均增收5000元,产业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扶贫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尝到养殖甜头的村民对养殖业的积极性日渐高涨,于是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扶贫工作队再次联系合作社,入股合作社20万元购买西门塔尔母牛,采用“托管”养殖模式,合作社每年返还村里40%利润,为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

  平安村地处群山之中,山坡地居多,农耕一直是村民日常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而等天下雨、靠天吃饭的局面又让村民赖以生存的“口粮”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村子的草场农田全部绝产,有的开春就没法种,村民的保命粮只能靠国家拨付,大家感觉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心劲儿一下就卸了。”回忆起1999年和2000年的那两场突如其来的大旱,村书记羿荣玖心酸中夹带着几分无奈。

  解决“口粮”问题必须解决农田灌溉问题。经过对数千亩农田的实地考察和自然情况论证,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在平安村近3000亩的土地上打井20眼,配套发电机组,铺设3000多米水带,尽可能延长浇灌范围,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的提升,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村民们的温饱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了。

  扶贫攻坚难,首在行路难,不亲历,不知其艰难;不置身,不知其困苦。连续3年,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筹集资金,先后为平安村新修了水泥路面1.43公里,建设了6座水泥桥涵,最大的一座水泥面长38米,宽6米,基础深达到4米多,总投资接近100万元,而其他5座桥涵也分别达到6孔和8孔的长度,每座桥涵投资都在数十万元,摆脱了“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的局面,成为村民与外界接触的“联通桥”,也是消防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消防站“进村”,成为村民致富“护航员”

  “那是2015年的冬季,村里一连突发3场火灾,火灾将村民郭常祥家仓房里储备的20多袋化肥烧没了,陆宏新家一辆四轮车和大量黄豆也被烧毁,我家虽然损失小于前两家,却也造成房屋受损。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第二天夜里,竟然又发生了火灾,有的人家储备的牧草垛被烧,有的人家仓房着火,还有的柴垛着火。”徐广伦回想当年那场火灾,仍让他心有余悸。

  当这一消息传回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时,所有人都沉默了,作为消防单位的扶贫点,发生这样的事情,无疑他们的心是沉重的,这也让他们意识到,农村建立能够快速反应的消防队伍的必要性。支队决定在平安村建设消防站,专业力量为骨干,吸纳村民积极参与,以平安村辐射周边村落,解决困扰农村的消防安全问题。

  2016年,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投入100万元,在平安村建起了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的房舍,购买了2辆专业消防车,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组成了一个由9名退伍军人组成的消防队,进行专业消防训练,吸收青壮村民作为义务消防队,培养平安村自己的消防力量。当消防站在平安村建成的时候,当消防车开进村里的时侯,村里又迎来了一次千人空巷的盛景。老人们拄着拐杖来了,孩子们手牵着手跑来了,观看着消防队员为他们演示压力水和干粉灭火的绝技,看着呼啸而过的消防车,村民的心里踏实了。

  致富十年路,火烧一次光。因火灾致贫返贫,是脱贫致富最大的敌人。为了彻底消灭这颗“定时炸弹”,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深刻吸取平安村教训,决定在全盟推广农村消防站建设,经过努力,目前,兴安盟已建成63个农牧区消防站,覆盖71%的乡镇,配备68辆消防车、266名专(兼)职消防员。全盟约110万农牧民摆脱了“远水难解近渴”的消防困境。

  如今,平安村现有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2011年至今,兴安盟消防救援支队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实施环境整治、打井修路、产业项目帮扶、基层组织建设,以及危房改造、大病救助、教育补助等各类民生项目,使平安村旧貌换新颜,脱贫产业基础更加夯实。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580元提高到11000元,平安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支队党委书记李红军说,我们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邀请农牧业畜牧业、卫生防疫专家到平安村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村民做好春耕备耕工作,引导村民转变生产方式和观念理念,达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目标,实现村民持续稳定增收。

  春光潋滟,万物复苏。消防指战员和村民们共同栽下的2000多株柳树苗已经抽出了嫩绿的枝芽,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平安村,又迎来一个春风拂面的好时节。

  (许志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影像力
抗疫之下 保供无忧
国家税务总局多伦县税务局 深入开展税收宣传拉开第29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序幕
国家税务总局镶黄旗税务局 积极开展走访调研 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平安村里喜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