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临时国际候机楼”

  □本报记者  梁亮

  “目前,国际航班保障顺畅。”在结束了几个小时的保障工作后,丁云江接起了记者的电话。虽然声音中难掩疲惫,但依旧洪亮清晰。

  3月19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公告,调整部分国际始发客运航班从指定第一入境点入境,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被确定为第一入境点之一。丁云江担任国际航班保障现场停机坪总指挥工作。从航班落地后的运行保障,到救护车转运发热旅客,再到大巴车运送密切接触者,每个环节他都得盯紧盯住,确保安全顺畅。

  承担过多次重大任务保障的丁云江,在这次保障首趟国际航班时,遇到了接二连三的棘手问题。“虽然保障流程和方案已经很完善,也经历过2轮演练,但由于此类保障前所未有,如何使信息沟通更高效、怎样降低社会车辆在飞行区内行驶的安全风险……各种新问题时有发生。”丁云江说,这趟航班他和同事们彻夜保障了12.5小时,自己不知在停机坪上来回走了多少趟、说了多少话,只知那晚对讲机不停地响,手机也被打爆了。

  3月23日起,呼和浩特机场国际分流航班增多,压力倍增。为了提高保障能力,机场最西侧的2号停机坪被改造为国际航班专区,但车辆接送旅客需横穿停机坪,很容易影响正常航班滑行,还存在疫情传播风险。

  如何消除隐患?

  当天工作到深夜的丁云江,回到住所后仍无法入眠,一直思考着解决措施。他忽然想到,2号停机坪旁有货运消防通道,可以临时启用。他将想法第一时间汇报给领导后得到了肯定。

  说干就干,他多方联系,几个小时便清除了货运消防通道障碍,将其改为大巴车行驶通道。一下子,保障时间大大缩短,安全隐患随之消除。

  为了满足国际航班的服务需求,减少旅客的奔波,丁云江仔细观察保障现场,不断总结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他在保障方案上写写画画,用打造“临时国际候机楼”的思路完善国际航班专区的服务功能。他和同事们在那里设置了行李分拣区和提取区、发热旅客转运区、密切接触者转运区等多项功能区。并协调航站楼管理部运来手推车和残疾旅客轮椅,建议机场公司安装雨棚,同时还安排设立警务工作站、移动卫生间。

  如今,“临时国际候机楼”片区划设整齐,环境卫生整洁,区域运行合理高效,各单位运转得有条不紊。国际分流航班保障用时也从首班的12个小时,缩短到了现在的约5个小时。

  此时的丁云江,已连续多天高强度工作。然而,在第一批保障人员撤出机场休养时,他却把休养名额让给了同事。

  “严防‘输入’是民航人的责任,我愿意坚守在一线,直至看到抗‘疫’成功的曙光。”电话中,丁云江的声音洪亮有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公益广告
打造“临时国际候机楼”
小吊瓜培育成“金元宝”
乌兰浩特市精准施策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自治区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发放惠民体验券
雨雪降温大风沙尘 天气袭击我区
特色种植引领致富路
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晋升为三级中医医院
呼市城发供热公司延后供热时间至4月23日
当前确诊新冠肺炎的 检测方法有哪些?
农户不脱贫 干部不脱钩
乌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热线:0471-6635350或0471-665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