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续文化根脉 守护民族之魂

赤峰市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居民在跳蒙古族舞蹈。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格斯尔传承人们在进行说唱展示。 本报记者 孟和朝鲁 摄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古籍。 朱博 摄
库伦旗乌兰牧骑展示安代舞魅力。肖助 摄
截至目前, 自治区共有人类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 2项 国家级项目 81个 自治区级项目 479个 有国家级传承人 75名 自治区级传承人 890名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怀着对北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

  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赞赏乌兰牧骑队员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在赤峰市博物馆,聆听格斯尔传承人说唱古老的史诗;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对古籍保护提出新的要求……脚印串串,步步情牵,总书记深切关怀内蒙古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留下殷殷嘱托。

  近一年来,为了不负总书记的嘱托,自治区党委和各级政府在发展理念中深植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怀,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有温度的发展报告。

  □本报记者  赵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

  赤峰市松山区兴安街道临潢家园社区居民韩淑兰今年63岁,虽然是汉族,跳起蒙古族舞蹈来,抖肩、翻腕的动作一点都不逊色。平时在社区乌兰牧骑排练大厅里跳舞,经常得到乌兰牧骑队员的指导。

  总书记说,新时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支持和推广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

  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老百姓的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乌兰牧骑的经典节目在草原上代代相传,汇聚了内蒙古的优秀文化资源,凝练出文化独有的力量。

  总书记的嘱托激励着全区各族干部群众。自治区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加快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编制了乌兰牧骑事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了乌兰牧骑惠民演出专项资金,各盟市旗县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在经费保障、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进行支持。

  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草原深处的一顶顶蒙古包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成为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去年,内蒙古组织开展了“乌兰牧骑交流演出月”活动,选取30支乌兰牧骑组成互访队伍开展合作共建,推进经典作品互鉴交流,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在阿拉善左旗举办了第八届乌兰牧骑艺术节,此次艺术节演出不停留在剧院,深入群众演出67场,总行程1.5万公里,惠及观众超过15万人次。

  如今,我区各乌兰牧骑大力推广“乌兰牧骑+”模式,直接服务群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世界示范意义的志愿服务制度模式。

  传递优秀传统文化,乌兰牧骑呼唤更多的文艺精品。我区始终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牛鼻子”,制定了自治区舞台艺术创作发展规划,实施了内蒙古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设立了民族艺术发展专项资金,并于去年8月发布了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指导意见。仅仅今年计划启动的项目,就包括文学类、电影类、江格尔、格斯尔(格萨尔)系列5项,广泛征集论证项目包括电影类、电视剧类、舞台剧类等项目共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

  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天苍茫,歌声扬,心中升起的是他那守护民族史诗的太阳;白发苍,情悠长,手中奏响的是他那接续文化生命的希望。”这段揭晓词是说给赤峰市巴林右旗的一位格斯尔传承人,他叫金巴扎木苏,被《光明日报》评为“2019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总书记考察赤峰时,86岁高龄的金巴扎木苏和格斯尔传承人们表演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总书记的一席话让金巴扎木苏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我,作为一名传承人,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好接班人,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传下去。”

  《格萨(斯)尔》是伟大英雄史诗, 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神奇的说唱里蕴藏着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基因。

  赤峰市巴林右旗被誉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形成了聚合史诗演述、神话传说、祭祀民俗、歌谣、那达慕、群众文化、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格斯尔》活态文化系统。目前,已经搜集《格斯尔》艺人说唱资料1000余小时,出版了《格斯尔》23万诗行和200余万字的多人说唱资料。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内蒙古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行动上:

  ——赤峰市政府专门划拨1000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全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将全市民族传统手工艺企业83个项目中的55个项目纳入此次奖励资金补助范畴。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工程,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条例》。全区积极推进辽上京与祖陵遗址、红山文化遗址、阴山岩刻遗址和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并组织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

  ——自治区颁布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健全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组织实施了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工程。截至目前,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项目81个、自治区级项目479个,有国家级传承人75名、自治区级传承人890名。

  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去年,自治区举办了全国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参与了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话活动,第六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暨“美丽中华行”推广活动等。文化的互鉴和交流为内蒙古故事“走出去”打开了一扇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蒙古文古籍的搜集、整理、保护,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激励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19年秋季开学以来,内蒙古大学教务处格外忙碌,一份21页、60项行动的计划表是每个人的案头必备。当全校教师一起奔跑在逐梦的路上,这份《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 建设特色鲜明一流本科教育的行动计划(2019-2020)》就是“导航图”。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我国最大的蒙古学学科蒙古文图书收藏中心、蒙古文图书数字化中心,是闻名世界的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之一。内蒙古大学师生用智慧和双手让蒙古文古籍的保护有了新的进展。在蒙古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方面,建立了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数据库,收录了中国180个藏书单位和80位个人所收藏的、1949年以前中国抄写、刻印的蒙古文文献,共13115条。研制了馆藏蒙古文大藏经数据库,图书馆镇馆之宝——1720年御制北京木刻版蒙古文《甘珠尔》实现了全文数字化。

  针对古籍资源建设与保护,内蒙古大学拟定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及保护》3年项目规划和《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关于建立“北方地区民族古籍文献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基地”的报告及扩建计划》的项目计划。图书馆申请的《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建设及保护》论证报告已获批准,从民间搜集、整理并购买28种文献共236册、明代家谱7张、手抄公文1幅等,古籍保护专业函套制作工作仍在进行。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内蒙古正在依托内蒙古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人才资源,积极筹划建设中国国际蒙古文文献图书馆,组织启动了“蒙古文古籍海外回归计划”和“蒙古文文献保障工程”。目前正在筹划组建蒙古文古籍专家研究团队,开展蒙古学研究。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将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任务,汇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巨浪里,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团结一心、砥砺前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出彩
延续文化根脉 守护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