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南岸、鄂尔多斯高原北缘,横卧着一条长约360公里、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黄色“长龙”。它似弓弦,将滔滔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弯。这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库布其沙漠,在杭锦旗境内分布1万多平方公里,沙漠腹地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共圆绿色中国梦,杭锦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擎绿色发展之剑,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一场“绿色革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诗篇,开创了“引黄入沙”的历史先河,一条集“沙、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的“水生态长廊”,既守住了农牧民的家园,又守卫了九曲母亲河,更为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增加了一抹亮丽的绿色。“水生态”项目的启动与实施,正在成就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绿色奇迹。
“引黄入沙”开创历史先河
走进库布其沙漠腹部“水生态”治理区,远比想象中要漂亮,水道顺着沟壑蜿蜒,汇聚成一片沙漠湿地,水面上鱼儿欢跃,岸边灌木遍布、绿草如茵,牛群悠闲觅食,水鸟翱翔天际,形成了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独特景观。
无疑,这一切,都源于水;而水,究竟从何而来?这神奇的沙漠湿地又从何处来?还要从库布其沙漠和环绕大漠而过的黄河说起。
库布其沙漠占杭锦旗总土地面积的52%,沙漠因为缺少生态水资源,原有湖泊萎缩,草场沙化,草木皆枯,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群众陷入了无法生存的困境,被迫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出现了“沙进人退”的恶性局面。同时,库布其沙漠横亘杭锦旗东西长达200多公里,与黄河并肩而行,最近处距黄河只有3公里左右,春冬两季,大量风沙滚动进入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河段河水含沙量偏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库布其沙漠与黄河之间又分布着杭锦旗黄河南岸自流灌区,灌溉面积56.29万亩,是全市最大的引黄自流灌区,也是内蒙古重要商品粮基地。库布其沙漠疯狂肆虐,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也被喻为悬在北京首都上空的“一盆沙”。
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是全国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从这里流过。在每年凌汛期,平均槽蓄水量在14.4亿立方米左右。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这里每年要经历流凌封冻和开河流凌两个过程,凌期长达120天。
俗话说“伏汛好抢,凌汛难防”。封冻致使冰下过流能力减弱,加上大量凌水通过,造成水位壅高,特别是春季开河期间,凌块在水流的推动下,极易发生“堆冰”现象,阻碍河道正常行洪,导致开河水位居高不下,危及防洪大堤,甚至引发凌汛灾害。平均每年要投入1000多万元的资金进行抢险加固,加重了财政负担。
2008年3月20日,黄河杭锦旗独贵塔拉奎素段相继发生2处溃堤险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9.35亿元,这对本来就贫穷的杭锦旗更是“雪上加霜”。
一边是水害,一边是沙害。
沙水之间,书写的永远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如何变“两害为一利”,敢为人先的杭锦人开始了新的探索。
大盘谋局,首在度势。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东方风来春潮起,弄潮儿向涛头立。
2013年春,勇于担当、大胆创新的杭锦人,誓将黄龙变绿龙,敢叫大漠换新颜,背着干粮、仪器,在外界的质疑、反对、嘲笑声中,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决绝担当,徒步挺进“死亡之海”,踏上了艰辛的实地踏勘、规划、调研之程。
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才有泥土气息,有群众声音的结论才有说服力。通过一年时间的反复实地调研、勘察、论证,杭锦旗再次提出,此项目具有可行性。
“引黄入沙、一举双赢”。一场源自染绿库布其沙漠的战役,一股发端于黄河流域的强大绿能量,正在演绎着新的金色传奇。
敢担当善作为交出“绿色”成绩单
黄河之水天上来。2014年凌汛期,杭锦人在外界认定为天方夜谭的论调中和农牧民众口不一的反对、质疑、企盼声中,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了库布其沙漠腹地。
同时,邀请来中国水科院院士王浩及相关专家团队现场对项目进行了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双赢目的,减少入黄泥沙,变水害为水利,方案总体可行。”
“引黄入沙”这一项史无前例之巨大工程,需要有庞大的资金作支撑。当时,杭锦旗作为鄂尔多斯市唯一的自治区级贫困旗,资金短缺这一大难题,就像一座大山矗立在杭锦人面前。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以问题为导向,集中治理河湖突出问题,为“水生态”的蝶变送来了政策指引,提供了制度工具。
2016年以来,杭锦旗由旗委书记、旗长担任全旗总河湖长、副总河湖长,69条河流、12个湖泊全部明确河(湖)长,各苏木镇、管委会共设总河湖长7名,其境内各河湖分级分段设立河湖长33名,实现全覆盖,并将河湖长制工作延伸到村嘎查一级,共设村级河湖长74名,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杭锦旗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一场“河湖长制行动”在库布其沙漠迅速铺开,旗级河湖长多次深入一线、现场办公,河长办、镇、村三级河湖长联动,全面排查、建立台账,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不厌其烦地讲政策、摆道理、展前景,耐心做通群众思想工作,为擦亮“水生态”绿色底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河长不是官,是沉甸甸的责任。”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杭锦旗总河长、旗委书记金广军表示,“不能忘了河长之责,更不能半途而废,‘水生态’一定要坚决搞下去。”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敢作敢为敢担当的各级杭锦河湖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从2016年以来,旗政府自筹资金4000万元,争取国家江河湖库水系连通项目资金6524万元,建成引凌分洪闸1座,分凌引水渠38公里,累计引凌水2.45亿立方米,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长期栖息。
新时代创新实践,“水生态”项目润泽着库布其沙漠!透过厚厚的一摞摞“作战方案”,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一张张亮眼的“绿色”成绩单,因其艰苦卓绝而荡气回肠,也彰显了杭锦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
让黄河成为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百姓是最好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养牛、养螃蟹,两项加起来,年底收入上百万元,应该没啥问题。”牧民老满底气十足地说。
老满名叫那仁满达呼,家住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是周边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养牛大户,邻里邻居都称他为“老满”。
说起老满的底气,还得从“水生态”项目讲起。
2016年,呼和木独镇老满家养牛还不到100头,而现在他的养牛规模已经达到了600多头。“这样的养牛规模在过去想都不敢想。”老满感慨地说,还有让他以前不敢想象的是在沙漠里养螃蟹。
去年,他和专业的养蟹人合作,在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流经他家的水面养起了螃蟹。尝到甜头的老满,今年已扩大螃蟹养殖规模,并借助“水生态”美景和G242国道通车,再搞一次“跨界”,发展牧家乐、沙漠探险旅游业,为妻儿也各谋一份新职业。
沙漠里出现了湖泊、湿地。有了水就有了绿色,有了希望。
家住吉日嘎朗图镇红旗二社的黄毛就是生态好转的受益者。“家里养了600多头‘野牛’,一年收入至少80万元。”
养“野牛”在吉日嘎朗图镇不是新鲜事,只是过去生态环境限制,养牛形不成产业。现在,有了水的沙漠正在变成好牧场。“野牛”不用人专门去喂草、水,更不用去给它准备棚圈。仅在吉日嘎朗图镇,像黄毛这样的养牛户就有220户,在沙漠共养殖“野牛”15000多头。
站在草原望北京、饮水思源念党恩。杭锦草原儿女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全力巩固库布其沙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第二批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杭锦人誓将“水生态”项目区继续向下延伸扩展至七星湖,形成从黄河引水、自流经过库布其沙漠、再退还黄河的水循环格局,共可形成湿地面积300平方公里。
杭锦旗河长办主任、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表示,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区域水系的互连互通,有效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将在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形成一条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增光添彩,而且可极大地减少入黄泥沙,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8年,杭锦旗摘掉自治区级贫困旗的“穷帽子”,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不到4000元增长到1.8万元,充分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水生态”治理区内,沃野千里、阡陌纵横、牛羊成群、村舍隐现,一派田园风光。
阴山起伏依旧,黄河东去不返,而今库布其生态和沿黄面貌已然天翻地覆。巨变背后,是杭锦旗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是绿色发展的拔节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