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携手呵护心灵家园

——关注心身健康系列报道·行动篇
疫情期间,白银霞医生走进学校给学生做心理干预。
白银霞医生关注基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本报记者  白莲  潘佳

  “请以舒适而警醒的姿势坐着,微微闭上眼睛。留意此刻身体的状态,然后把注意力放在腹部,放下所有期待,全然感受生命在这一吸一呼之间展开……”

  复工复产后,一场关于《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的讲座在内蒙古能源发电金山热电有限公司及时举办,吸引了广大员工认真聆听并积极参与,效果良好。

  “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可以有效减少抑郁症发生,对促进员工心理素养提升很有必要。”讲座主讲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运营管理中心主任、精神科主任医师白银霞表示。

  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普及性

  进入21世纪,患精神类疾病的人数持续增长,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也给社会增加了经济负担。

  2018年9月,一篇学术报告拉响了全球精神健康危机的警报。报告指出,若不对精神疾病加以重视和干预,2010年到2030年,精神健康问题会给全球经济造成高达16万亿美元的损失。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581万人。因此,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的普及性是亟需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出台了多个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相关政策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出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明确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要提升到20%和30%。

  去年,以自治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为基础,我区建立了3个国家级和9个自治区级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要求在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依托心理门诊等场所,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目前,全区103个旗县(市、区)均建立了至少1个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站,配备专兼职康复和心理咨询人员,开展社区康复和心理咨询服务,约有20%左右的居家患者和监护人接受了社区康复和心理健康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区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成立专家组,组建了140人的心理援助热线队伍和311人的心理救援医疗队,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对全人群提供心理干预服务,有效缓解了疫情期间大众的紧张焦虑情绪。

  记者了解到,目前, 12320-5成为自治区级第一条纳入国家心理援助热线体系的热线。此外, 12个盟市均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各盟市依托精神卫生机构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队,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各地还与当地残联开展了“阳光家园”等康复救助工作,为精神残疾、智力残疾、老年残疾救治工作提供救助康复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

  提升全民身心健康水平

  去年,我区严重精神障碍治疗管理工作位居全国第二名,公共卫生工作稳居全国前列,这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

  近年来,自治区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方案,通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招聘培养等措施,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截至去年年底,我区精神科医师由原来的400多名增加到700多名,已达到国家每10万人配备2.8名精神科医师的要求。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中在册患者数113012人,平均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为4.46%,在册患者管理率为94.86%,规范管理率为94.84%,面访率为78.15%,规律服药率为82.43%,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去年7月,“内蒙古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项目在自治区第三医院启动,这也是我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该项目的顺利完成,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各类精神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发展趋势,对相关疾病防控以及推动全区精神卫生事业大发展有重大意义。”项目负责人白银霞告诉记者。

  呼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各种有益的尝试,为我区治疗和控制精神疾患提供了思路,但全区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现状仍然令人堪忧。精神疾病治疗费用高、治疗期长、复发率高,治疗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综合费用往往高达十几万元,让许多患者及家属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全区精神卫生资源仍然紧缺。据统计,全区精神科编制床位6181张,实际开放7575张,床位密度平均2.44张/万人,低于全国平均2.75张/万人。

  截至2019年底,我区共有24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其中卫生10家,民政6家,民营8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门诊共142家,这些医疗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贫困偏远地区需求明显无法得到满足。

  “这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我们呼吁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服务。”白银霞表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精神疾患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构建全民健康的和谐社会,无论是家庭、社区还是政府,都任重而道远。

  (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感言】

  前段时间,我区某教师患抑郁症投河自杀,引发了社会关注。

  抑郁症,这个全球第四大精神疾患,以其越来越高的杀伤力和致死率警醒世人重视精神健康问题。

  抑郁症患病人数仅是庞大的精神类疾病患者数量的冰山一角。社会快速转型升级的当下,普通大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和精神压力。调查显示,国人一生中患精神疾病的几率为12%,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精神健康问题,看似小毛病的“情绪感冒”如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将会严重摧毁患者的身体健康。

  精神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强调了精神健康对于躯体健康的积极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百病由心生”“养好身,心自安”,身心相通的说法。

  然而,对比强烈的是,根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亚太地区的15个国家中,超过半数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无法获得治疗。而我国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人群只占全部病人的20%,80%的人在经历精神健康困扰时不能获得高质量、可负担的干预服务。在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当下,精神健康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

  精神卫生事业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范围内,遏制精神疾病蔓延迫在眉睫。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正确认识,加大精神类疾病的识别和诊疗力度。无时无刻不在折磨患者的精神障碍十分隐蔽,有人出现症状却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患病,而是当作情绪不好来处理。因而,亟需加大精神疾病的科普宣传,普及相关知识,让公众对心理健康有基本的认知。

  精神疾病是恶魔,精神障碍患者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爱,对患者消除歧视,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别让误解和歧视成为禁锢精神疾患的铁栏。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每一个家庭的精神健康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希望全社会共创、共享健康资源,积极参与、共同承担精神心理疾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各地要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共同密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之网。

  未来可期,人间值得。希望每个被精神疾患困扰的灵魂都能摆脱病魔纠缠,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读图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科技
   第09版:经济涮锅
   第10版:民主与法制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携手呵护心灵家园
■要闻一览
银河系或存在36个外星智慧文明
手机拍照5分钟测出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