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

王俊(左二)走访贫困户。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摄
王俊(左)在贫困户家中摸实情。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摄
萨仁图娜拉正在收割自家地里的紫花苜蓿。 本报记者 王玉琢 摄
萨仁图娜拉(右)听镇干部宣讲脱贫政策。本报记者 王玉琢 摄
余娟(右)在惠风养殖专业合作社查看养殖的白绒山羊膘情。 本报记者 刘宏章 摄
余娟查看沙枣树长势。本报记者 刘宏章 摄
郭彭飞(左)在枸杞经济林示范基地向村民介绍情况。 本报记者 宋阿男摄
郭彭飞撰写驻村工作日志。 本报记者 宋阿男 摄
范荣南(左二)带领文物普查工作组风餐露宿进行文物调查。本报记者 刘宏章摄
范荣南在研究岩画。本报记者 刘宏章 摄
其格楚海认真工作。 本报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 摄
其格楚海(右)入户摸底。(资料图)
  “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在内蒙古的具体体现。“蒙古马精神”中蕴含的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奔腾不息的蓬勃动力。

  伟大时代需要崇高精神支撑,伟大事业需要榜样力量引领,广袤的内蒙古大地榜样辈出。本报今天推出“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 人物剪影”特刊,用镜头记录、用图片表达本报已刊出的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蒙古马精神”的忠实践行者王俊、萨仁图娜拉、余娟、郭彭飞、范荣南、其格楚海的动人故事、难忘瞬间,展现草原人民自强不息、不断向前,在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伟大实践中“身边的榜样”的力量。——编者的话

  王俊

  王俊,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2018年被任命为宝力根陶海苏木浩日庆敖包嘎查第一书记。

  驻村以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

  他在嘎查实施了三项措施:一是投资入股企业,获取资产收益;二是组建嘎查自己的服务队,通过购买服务实现经济增收;三是走“家庭牧场+贫困户”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使嘎查集体经济由过去的年收入4000元稳步增长到2019年底的15万元。

  到2019年,浩日庆敖包嘎查贫困户73户170人全部实现脱贫,嘎查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4.13%下降到零。

  萨仁图娜拉

  萨仁图娜拉,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大红奎村村民。

  “穷不扎根,富不长苗,如今政策这么好,只要知党恩、感党恩、报党恩,肯努力、肯劳动、肯付出,美好的生活就在我们脚下。”她常说。

  2015年,萨仁图娜拉的丈夫因车祸致使左腿膝盖粉碎性骨折,为给丈夫治疗,欠下许多外债。2016年她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她决心要早日摘掉“穷帽子”,抬头挺胸地过日子。她依靠扶贫政策和政府送来的技术支持,扩大种养规模,发展玉米和苜蓿种植近300亩,养羊400多只。随着丈夫逐渐康复,夫妻二人又开了农家饭店,年收入可达30万元。

  她脱贫致富不忘报党恩,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回馈社会,积极主动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在贫困户中和社会上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余娟

  余娟,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镇额很查干嘎查牧民。

  2014年她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扶持下,她搞起家庭养羊产业,逐渐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之后成立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额济纳旗惠风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入股农牧民达13户,其中贫困户3户,她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她又扩大种植大沙枣树,为合作社注册了商标“陶来牧场”,今年预计大沙枣销售收入能达到50万元左右。

  从贫困户到成立合作社实现共赢,从小院起家到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几年时间,余娟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的美丽蜕变。富裕起来的余娟想方设法帮助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绿色立体循环种植养殖模式,东风镇一大批农牧民步上了种植沙枣树改善生态和发展养殖的致富路。

  郭彭飞

  郭彭飞,包头市土右旗将军尧镇武大城尧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2017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80后”郭彭飞,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主动向组织请缨到武大城尧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他将武大城尧村的脱贫攻坚定位为“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全部脱贫”和“志智双扶”“组织建设”。近4年来,他围绕这5个工作定位,直接带动了195户493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了一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切实加强,模范带头作用显著。

  他说:“每当看到因为我的工作,能直接改变老百姓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我就体会到扶贫工作的伟大,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快乐!”

  范荣南

  范荣南,内蒙古岩画协会副会长、阿拉善右旗文物局局长。

  他说:“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好文物就是保住文化的根和魂,利用好文物就是传承珍贵的历史信息。曼德拉山岩画内容丰富多样,延续时代长,密集度高,涵盖了中国北方岩画的各种形态和手法,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位土生土长的大漠赤子,不顾跋涉的艰辛,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路前行,用大漠人特有的情怀和无私的奉献,挖掘保护阿拉善右旗这块神秘土地上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遗产。他与曼德拉山岩画这些古老的闪耀着灿烂光辉的文化瑰宝碰撞、对话,内心流淌出对历史、对文化无限的虔诚和敬意。岁月留下他奋斗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为大漠文物保护事业倾注了几十年的满腔深情。

  其格楚海

  其格楚海,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希日朝鲁嘎查第一书记。

  作为一名“85后”的年轻女干部,她在艰苦的牧区扶贫工作岗位上,用一颗火热的心和坚强的毅力拼搏前进。3年里,她为当地牧民办了很多实事,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把希日朝鲁嘎查党建、扶贫、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她在嘎查建成牧区电商服务站,探索出“支部+电商+产业链”模式,为牧民增收致富开辟新的途径。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和提高牧民收入,她和嘎查两委正在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草原牧民原生态生活”体验区。

  她说:“当看到因为我们的努力贫困户生活得到改善、收入增多,嘎查的面貌发生细微的变化,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特刊
“弘扬蒙古马精神·身边的榜样”人物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