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法律为支撑树立优良家风

  【核心提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走向强国之列,无不紧扣时代脉搏,加速构建维系发展的法治体系

  ●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文明家庭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

  ●治国理政,必须将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法律和道德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

  ●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杜海英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民法典在婚姻家庭编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为全社会树立优良家风、注重良好家教,提供了有力指引和法律支撑。家庭是梦想启航的地方,全体社会成员应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时代孕育法典

  民法日臻完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一个国家走向强国之列,无不紧扣时代脉搏,加速构建维系发展的法治体系。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在某种意义上,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终极梦想。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民法平等、包容,关注着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项权利。一直以来,我国的民事法律像散落的珍珠,各自夺目却不成体系。而今,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承载着14亿中国人夙愿的新中国首部民法典问世,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因这部法典的诞生而被深刻改变,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进入新时代,这是法治中国对时代命题的全面回应。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将树立优良家风写入民法典

  道德法律化彰显德法并举的文明温度

  在民法典中充分体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将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的基本原则,成为此次法典编纂的突出亮点。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第1043条明确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至此,家风建设内容正式编入我国民法典,以法律基本原则的形式规范民众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引导家庭成员关系在文明、健康、和谐、向上的氛围中发展。家庭美德的要求上升为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道德法律化的体现,反映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在法律领域得到认可,道德规范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家庭生活领域,平等、和谐、文明家庭关系的维系离不开优良家风和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弘扬,婚姻家庭法律的遵守最终有赖于民事主体内心的自觉。因此,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文明家庭关系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法治中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治国理政,必须将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法律和道德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特有的地位和作用。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略。一方面,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立法对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将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都将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二者协同发力,才能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离不开许许多多“最美家庭”的滋养。创建文明家庭既需要法律制度的外在约束和保障,又需要优良家风的内在养成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精神的蓄水池,还是时代精神不断创新的推动力。因此,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立法过程中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注重家风建设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促进家庭人际和谐,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又要重视道德潜移默化的引领和教化功能,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在婚姻家庭领域愈显相得益彰。

  新时代应注重家风建设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连着民风、连着党风、连着国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就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弘扬是文明家庭和文明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一个家庭能否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关键性因素就是家风相传的问题。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迁,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风建设。

  首先,要注重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之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之上。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照进现实。

  其次,要注重家教。在家风的传承问题上,家训、家规和家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教的作用更不可替代。家教是实现家庭美德与家风互动的中介环节,要通过注重家教来推动良好家风的传承和落实。家庭教育涉及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即如何做人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促使他们形成美好心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要注重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重要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优良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品德操守产生积极作用;家风不正,家庭成员的个人品行就容易出问题。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此,每位社会成员都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优良家风,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文明。

  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正则党风正、国风清。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关心普通家庭的美德传承,更要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人认为,任何设计严密的政治体系最终均需落实到具体个人,当政者个人修养水平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所在。建立良好的社会风俗和道德,必能成就健全的政治秩序。新时代,领导干部的家风亦非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不仅事关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事关党风、政风、国风。只有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幸福观、荣辱观,带头培育优良家风,做到廉以修身、俭以持家,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中发挥应有的模范作用,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行稳致远。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优良家风不仅是提升社会良性治理的有力举措,也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优良家风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文明家庭和文明社会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位社会成员均应自觉提升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成为优良家风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守卫者,让优良家风吹遍千家万户。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论道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地方盟市
以法律为支撑树立优良家风
新时代新使命呼唤 新担当新作为
营造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