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政府过“紧日子”要成为常态

  □新华社记者  刘红霞

  今年以来,“更加积极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助力各地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大规模减税降费增支,使财政收支矛盾甚于往年。这种情况下,既需要各级政府在过“紧日子”上动真格,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效应,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过“紧日子”将成为常态,需要科学谋划,让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政府过好“紧日子”,首先要念好“抠”字诀,当好“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严禁新建楼堂馆所,严禁铺张浪费。不久前个别地方不顾财政困难,举债搞迎检办大会,筹建形象工程,各地应引以为戒。思想稍有松懈、意识稍有淡薄,就可能让过“紧日子”功亏一篑,各地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预算刚性约束。

  政府过好“紧日子”,还要会打“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紧要处。现实中,一些地方这边各项开支捉襟见肘,那边一些项目资金趴在账上“睡觉”。导致资金闲置的原因有许多,但资金闲置本身没有任何借口可言。尤其在特殊之年,每一笔财政资金都来之不易,各级政府要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应收尽收、重新安排,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让“沉睡”的资金动起来、转起来,优化支出结构,把钱花出更好绩效。

  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过“紧日子”,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过好日子、为了广大市场主体焕发生机活力。“节流”的同时,断不可以违规揽税收费等方式“开源”,把负担转嫁到市场主体身上。近期发布的2019年度审计工作报告,揭示了一些地方税费征管不够规范、转嫁财政支出的现象。相关部门要坚决摒弃、坚决查处征收“过头税费”等行为。此外,也要警惕一些地方政府打着“民生”旗号作出超出能力的民生承诺、吊高胃口,要力戒形式主义,实事求是服务百姓。

  政府过“紧日子”既是应时之举,又是长远之计,背后实际是科学理财的现代治理之道。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部署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 要求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
~~~
~~~
~~~
~~~
~~~
~~~——15种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中国发展新机遇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要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脱贫攻坚
   第08版:收藏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公益广告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政府过“紧日子”要成为常态
我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香港中联办声明:坚决反对 美国粗暴干涉香港事务
三门峡水库降至汛限水位以下
2020年教育部高校学生 资助热线电话正式开通
启动数字经济新引擎
雨荷
遗 失 声 明
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