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卫庶的力作《西北,西北》与读者见面了。
这是一部内蒙古西北风情实录,作者以新闻调查的方式,取材于农牧民群众的叙述和见闻,用生动的笔法真实再现了西北地域最基层人民的生产生活,其间渗透了作者人民的、历史的、美学的思想观照及价值取向,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生活的本真、时代的气象,是一部讴歌新时代人民的诗篇。
浓厚的生活情结
“因为喜欢下乡,喜欢和老百姓一起聊东聊西,喜欢随手记下些道听途说,所以形成了一些笔记”。作者无论是在巴彦淖尔挂职,还是在青海任职,都挤出很多时间走进农牧民群众真实的生活中。《西北,西北》一书是继《乌拉特原生态调查》单行本后精选整理的一本合集,书中分为“乌拉特笔记”“青海笔记”两部分。
卫庶的笔力是细致的,语言是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巴彦淖尔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蒙汉等多民族聚居区,也是移民地区,所涉及的民族宗教、文化风俗丰富多彩。《乌拉特草原上的红党》《见过奇俊峰将军》《一生中的黄金时间就是知青那段》等写的是发生在这里不同时期的故事,《在乌梁素海边》《海流斯太》《<鸿雁>的家乡》等则涵盖了当地的文化、宗教、民俗、生态等,体现出了地域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采访对象所叙述的历史、经历,其跨度涵盖了上世纪初以来的各个时期,这些或是波澜壮阔的、或是惊心动魄的、或是坎坷悲欢的、或是微小却让人记忆深刻的故事,不是作者刻意加工雕琢出来,但作者在追求本真过程中也必然渗透了自己的思想观照及价值取向,这些由采访对象叙述的故事经作者自然提炼后,无论是大背景还是小生活,既还原了历史的本真,也折射出了生活的味道和色彩。
鲜明的群众观点
《西北,西北》一书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有牧民群众、普通党员、基层党支部书记,有老人、学生、妇女儿童等,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其中也聚焦到了基层的党员和党组织,在“乌拉特笔记”中有《一场和谐的村组合并》《脚下的土地如此光荣》《农村的事,要有个好人带头》《毛家圪旦村过党日》《上对党, 下对民》等;在“青海笔记”中有《党旗在天路飘扬》《高原上的共产党员“白衣度母”》《青海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中国力量”托举新玉树》等,可以看出作者的目光及触觉所向。这些篇章首先体现了党的路线、宗旨及群众观点,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述了党组织、党员在基层发挥的作用,并从一滴滴水珠中折射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党组织的努力下,祖国大西北人民群众奋力建设美好家园的努力与希望。这些篇章既有鲜明的党性、组织性和政治性,也因发生在生动活泼的故事里,读来津津有味,引人入境。这也为我们在深入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和创作灵感、把貌似枯燥的东西写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供了借鉴。
《西北,西北》一书的很多文章中,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相关数字出现得很多很详细,不仅有大账、毛收入,也细到人工机械费、水费、不同籽种、化肥、饲草料的价格,收入上细到一亩粮食、一亩草、一群羊、一斤羊绒羊毛、一斤葵花、一只小鸡、一斤鸡蛋多少钱……这是一本本真正的农家账,关乎农牧民切切实实的民生。这不是记忆力及笔力的考量,而是心力的考量。
《西北,西北》一书沿用了作家二月河为《乌拉特原生态调查》所作之序:卫庶是个很本分的青年,他奉命下派去内蒙古锻炼,深深地爱上了那里。一年后他回来,整理了在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调查,居然有30多万字,居然成了这本书。
陈寿朋教授也在序中说:卫庶是个有心人,在乌拉特前旗工作和生活的那段时间里,他做了大量的调査研究工作。从书中可以看到他细腻的观察能力和很好的观察角度。“记载下各民族生活的变迁,岂不就是讴歌人民的诗篇?”卫庶的这本书是新时代讴歌人民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