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蓄磅礴力量 争创赤峰大学

——赤峰学院改革发展纪实
赤峰学院航拍图。
赤峰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深入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调研了解地方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自治区科技厅资助的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赤峰市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快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负责人为学生讲解复合微生物菌剂使用注意事项。
“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音乐会在体育中心成功上演。
  □武峰

  盛夏的赤峰学院,绿杨芳草,郁郁葱葱,生机勃发。

  校园内,石碑上庄严镌刻着“经世致用,立己达人”的校训,把赤峰学院“厚德博学、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勤勉奋进”的大学精神彰显无遗。

  近年来,在自治区、赤峰市两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赤峰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奋发有为,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进步。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2016年,学校凭借在率先转型发展方面的明显成效,被确立为全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同时被列入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规划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7年,学校口腔医学专业等7个专业实现一本招生;2018年,学校成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教育、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底,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价是:“学校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19年1月,学校成功召开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建设赤峰大学和具有鲜明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战略部署,擘画了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今,赤峰学院上下正按照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积聚力量,朝着创建赤峰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

  瞄准社会发展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环节,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关键点。几年来,学校从区域性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出发,依托自身传统优势,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建设机遇,持续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发力。学校制定出台了《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学科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确定了突出应用、转型发展,注重特色、重点发展,交叉融合、跨越发展,分层统筹、错位发展,绩效推进、内涵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启动了“赤峰学院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工程”,通过“三个类型、三个层次、两个制度、两个体系”的“3322”模式,构建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计划每个校级一流学科4年给予不少于500万元的支持,每个校级一流扶持学科4年给予不少于300万元的支持。目前,学校重点建设了4个校级重点学科和6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专门史被评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新一轮的一流学科遴选工作正在推进中。

  学校加大专业调整改造的力度,实施“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瞄准地方新兴战略产业、特色产业及重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对现有专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建了文史类、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经管类和艺体类六大学科专业板块,明确了各专业板块的发展思路和路径。比如,师范专业板块探索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发展趋势”的师范教育新模式,医学专业板块探索实施以基础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和蒙医中医学院5个二级学院为主体、以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为支撑的“5+2”医教协同发展新模式;理工专业板块探索实施以理科为学科基础、以新工科为发展方向,即做精理科、做优工科的发展新模式。目前,学校下设25个二级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和“文物与博物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涉及35个一级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9个,自治区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8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设置科学,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筑牢了根基。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赤峰学院党委书记王玉树说:“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加快建设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征途中,我们必须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坚持引育并举、机制创新,加快构建高端引领、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赤峰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了人才引培工程,加大了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硕士点建设、人才短缺专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几年来,自治区、赤峰市两级政府对学校人才引进给予4500万经费支持,并在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公寓支持等多方面给予特殊支持。2018年至今,学校共引进博士67人,其中海外留学归国的博士22人,国内985、211高校毕业博士生38人,专业范围涵盖了10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学校还以“柔性”方式“招贤纳士”,集聚了一批像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考古学家塔拉,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培带教学科研团队,开展教学、课题攻关和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

  学校还通过动员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选派教师赴国内外访学进修,注重“双师型”“双创型”教师培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等多种方式,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以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056人,其中,教授154人、副教授413人,硕士生导师8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6人,在读博士65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79%。教师队伍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6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111”人才工程人选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1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稳步提升,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资源保障。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殷殷嘱托。旗帜引领方向,思想昭示未来,为地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是赤峰学院办学治校的不懈追求。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1900余人、专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206人、留学生147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集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狠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出台了《赤峰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实施“十大育人”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连续5年实施的学生活动创新项目,共立项550项,吸引40000人次学生参加,学校累计给予经费支持200余万元,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分课堂”、大学生进社区挂职锻炼、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和“社团文化节”、达人书院、崇仁学堂、明德至善工作室等特色亮点异彩纷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带来勃勃生机和活力。

  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强烈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重新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强调夯实基础,注重应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并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深化校企、校校合作,与清华大学和赤峰富龙热力集团合作开办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实践动手能力强,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几年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重大赛事100余项,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百余项。2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3人被评为全区大学生“桃李之星”,音乐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傲日其愣荣获“星光大道”2017年度总冠军,并参加了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招生录取分数线稳步攀升。

  突出应用导向 提升科研服务地方能力

  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衡量大学水平的重要尺度。赤峰学院校长雷德荣表示,近年来,学校始终秉持“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提升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突出应用性研究的科研导向,积极开展服务地方项目研究,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先后向地方企事业单位、农村牧区派出科技特派员203名,帮助解决生产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18年,学校制定了《赤峰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启动了“赤峰学院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项目”,立项通过课题72项,合作单位达到100余家,资助经费达2000万元,项目合作单位配套经费1622.2万元,科研经费总额3622.2万元。今年上半年,学校又以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与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红山物流园区签订了全面合作战略协议,着力提升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融合度和贡献率。

  为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学校实施了优秀科研成果培育工程,加大了科研奖励力度,启动了青年科研基金项目,推动形成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有效促进和提升了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秦立金博士团队“赤峰市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快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获准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获得资金500万元。通过此项目已经培训赤峰地区技术人员和种植户1165人,试验示范2万亩,辐射周边5万亩,增产20%以上。曹洪玉教授团队的制备再生PE地膜技术,通过技术许可、转让方式,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获得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立项,获得资金支持2100万元。

  学校现有自治区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7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契丹辽文化产业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和“红山文化研究创新人才团队”2个自治区级科研创新团队和“契丹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红山文化研究院等各类研究机构53个,研究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红山文化研究、契丹辽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2016年以来,学校获准科研立项7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7项,教育部项目4项,省级项目350项,科研项目总经费5900余万元。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主编各类著作168部,获得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6项。学校教师共获得自治区级政府奖22项。

  汇聚各方力量 推进赤峰大学建设步伐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赤峰学院的办学规模由小到大,办学层次由低到高,师资队伍由弱到强,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办学目标越来越清晰,办学定位越来越明确,学科体系越来越完善,专业布局越来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成熟,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赤峰学院已经初步具备了建设成为赤峰大学的条件与基础。

  2018年12月,时任自治区副主席、赤峰市委书记段志强同志到赤峰学院调研,阐述了“大学”与“大市”的关系,提出“配合赤峰大市的定位,赤峰也应该建设一所有影响力的赤峰大学”。2019年1月,赤峰学院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末期全面达到设置大学的各项指标,将学校更名为“赤峰大学”。这一宏伟愿景已在全校凝结成了共识,并得到了赤峰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

  2019年1月,市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七届二次人代会对“支持赤峰学院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赤峰大学建设”作出部署。2019年3月,市政协把“关于推进赤峰大学建设”确定为赤峰市2019年度政协常委会专题协商议题,形成了《关于在赤峰学院基础上建设赤峰大学的专题协商报告》。2020年1月,市委书记孟宪东在协商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市直各单位全力支持赤峰大学建设。2020年4月,王旺盛市长在赤峰市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支持赤峰学院创建赤峰大学”,并将此项工作列为赤峰市政府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引进、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创建赤峰大学的进程中,赤峰学院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走内涵建设之路。为破解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学校全面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激发了学校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2020年6月,赤峰学院出台了《在赤峰学院基础上建设赤峰大学工作方案》,对建设赤峰大学的必要性、重大意义、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重点达标任务、工作进度安排等均进行了明确阐述和具体安排,吹响了赤峰大学建设的集结号。

  未来可期,一个学术昌盛,贡献卓著的赤峰学院已经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制高点上;一曲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相得益彰的华美乐章正徐徐上演。

  (本版图片均由赤峰学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赤峰学院改革发展纪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出彩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读图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积蓄磅礴力量 争创赤峰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