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学先 刘向平 高慧
石拐蒙古语读作“喜桂图”,意为“有密林的地方”。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登临位于包头市石拐区的战国时期赵北长城时,曾写下“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的优美诗作。这个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老工矿区,为包头市乃至自治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古往今来这里就从未平凡。
镜头拉近,2011年,石拐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13年,又被列入全国67个资源衰退型地区。资源枯竭、资源衰退,石拐区的可持续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立足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石拐区依托“全区域布局、全要素构建、全产业融合、全景观打造、全社会参与”举措,迈上了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绿色转型之路!
以五当召文化旅游区创5A、花舞人间、通用航空、包头古城、戎王羊绒产业园、喇嘛河生态景观、大青山影视基地、赵北长城为内容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新画卷徐徐铺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逐步成为地区新标识。
“踏青,一定要来石拐看看,这里天蓝地绿水清,有杜松傲立的森林、有穿越千年的建筑、有蜿蜒曲折的溪流、有五彩斑斓的花海、有一望无垠的青山……”石拐区宣传部工作人员彭志强引以为豪地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邀请。
近年来,石拐区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三大产业转型发展各个方面,地区森林覆盖率上升为35.2%,草原植被覆盖率上升为63%,这座“有密林的城市”已是实至名归。
新曙光等地的天然灌木林、后五当沟的天然杜松林、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上万亩的天然油松林、敖包山的天然白桦林、喇嘛河上百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带、市民道德广场的城市绿核……一道道生态风景线,塑造出一个个人文景观。
“天空是内蒙古人独享的蓝,云朵是塞外特有的棉絮白,景区是黄土地上的古城再现。原汁原味的建筑,穿越时空的旧物,活灵活现的雕塑……尽在包头古城。”这是包头古城景区向游客的告白。
在包头古城景区,以“西北民俗风情,重现老包头文化”为主题,占地面积500亩,计划投资3.5亿元,打造包括成吉思汗演绎区、蒙元文化体验区、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区、动植物观赏区等景点。2019年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空地,如今已成为包头市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景点群落。
包头古城景区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花舞人间的7D玻璃栈道、城市花海、天然草坪、创意农场、霍比特城堡等各个景点景观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大景区”,这只是石拐区打造“新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石拐区“新景”遍地开花。
五当召通用机场项目建设推进,计划今年8月投入运营,项目建立了景区起降点等设施,打造了全国首批通航旅游示范重点工程。戎王羊绒产业园一期项目建成,形成羊绒工业历史生产设备工具展示、制品展览、品牌体验等为一体的新景观。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环境修复植物资源开发工程,筛选出了60余种、120号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粗放管理物种,形成了“实验室+基地+实践”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生态旅游新景观,研发了百里香皂、德国甘菊茶等旅游产品。
在旅游景区沿线的青山、新曙光、三岔口、缸房地等嘎查村,绘画写生、山樱桃保护采摘、五彩马铃薯种植、休闲农业小镇等新业态培育发展,形成了“一村一产一景”品牌。
一放暑假,早已做好旅游攻略的山西游客小张一家从包头东站出站后,乘坐7路旅游公交车,准备到五当召参观。“地方旅游局给游客们开通了旅游公交专线,沿线串联了好多景点供游客选择,非常方便!”小张说到。
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负责人汤化雨说:“沿包脑公路、石五二级公路一路向北,旅游专线串联了沿线的景区,能给游客一种‘一日走神州,一游穿千年'的文化旅游体验。”
旅游公交车驶向终点,素有“北方草原第一寺”美誉的五当召赫然眼前,座座殿堂、层层楼阁随山势而起,错落有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与群山翠色相互映照,光彩夺目。
汤化雨介绍,为了打响“壮丽内蒙古 胜境五当召”品牌,旅游区对照创“5A”评分细则,全面推进旅游交通、浏览区域等12个方面工作提档升级,旅游区呈现出“一区、两点、三环、四线”文化旅游集群和旅游游览线路,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通过自治区级验收,具备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验收条件。
2019年,石拐区共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56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4亿元,同比增长近13倍,旅游业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石拐区正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细化责任、补齐不足,描绘出一幅“喜桂图”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