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斯古楞 苏永生 李卓
正是晚上下班的点,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诺尔镇北菜园村蔬菜大棚种植区的水泥路上,停满了私家车。下班后来这里买菜,已经成了不少城里人的习惯。
“早晨来进货的车排的队比这还要长,五六点就得来排队,来晚了就抢不到了。我们北菜园村蔬菜就是这么抢手!”村民庞广荣边忙乎边说:“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全是沾了这蔬菜的光!”
今年61岁的庞广荣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病干不了重活,她有高血压,常年吃药控制。家里除了3亩薄地,再没有其他收入来源。2018年,她入股村里的蔬菜种植合作社,还在合作社里打工。挣着工资,领着分红,当年就脱了贫。
“以前自己种大田,每年春夏种些菠菜油菜等小菜,今天一小捆明天两小捆拿到早市去卖,零零散散单打独斗,卖不了几个钱。一到冬天没活干只能在家坐着,日子过得紧巴巴。”庞广荣说,“蔬菜大棚一年12个月不停歇,光打工一个月工资就有3000元,一年就是三万六。合作社每年还能拿3000元分红,加上土地租金,一年收入4万元!”尝到甜头,她干脆把自己的土地全部租出去,一心扑在合作社里。
北菜园村是沙质土壤,水质好,早前就以种植蔬菜闻名。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散落的农田,每家每户基本都是种植一两亩蔬菜过日子。2014年,全村共330多户人家,识别出贫困户44户。“我们村没有产业,没有集体经济,要想脱贫,还得向为数不多的土地要效益。”村党总支副书记潘广生说。他和村支书两人去山东、江苏考察学习,回来就确定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带头成立北跃种植合作社,将村民的土地以300元每亩的价格租下来盖大棚种蔬菜,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入股拿分红,优先在合作社打工挣工资。
“我种了30年蔬菜,同样种菜,大棚就能挣得比我多?能成功吗?分红能拿到手吗?”最初,出于各种担忧,村民都在观望。村党支部党员们带头,书记高凯杰赊来了水泥钢筋,请来了技术员,盖起了4个大棚先行试验。从2014年9月份到过完春节,短短几个月,4个大棚就盈利20万。试验成功,后期31个大棚陆续建起来,樱桃柿子、黄瓜、尖椒、甜瓜、西瓜,市场上稀罕什么,就种什么。因为蔬菜口感好,合作社很快就成为县里两家大型超市和周边旗县的固定供货商。35个大棚每年盈利不下200万,村民们纷纷入股。
如今,村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入了股,领上了分红。像庞广荣这样,在合作社长期打工挣工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多人,其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也都在外打工,昔日“菜园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村。北菜园村模式也开始在全镇全县推广。“很多地方来我们村取经,我们开始输出技术指导员了!”潘广生一脸骄傲地说。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高建忠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半身不遂,母亲年迈,家里土地又少,他成为第一批在合作社就业的人。人勤快又善于学习,他很快就成为大棚种植技术骨干。2017年,苏尼特右旗的一个嘎查来取经,北菜园村派出高建忠为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对方给出了10万元年薪的高价,高建忠成为人人羡慕的技术员。“这几天邻村也在建大棚,用的全是我们村的人,他们已经成了流动的技术员,哪里需要去哪里。”在合作社打工的魏树兰说。
魏树兰今年66岁,丈夫患尿毒症,眼睛失明,考虑到她需要经常带丈夫去县医院透析,村委会给她安排了轻便的活,有事就可以离开。“入股有分红,打工能挣钱,老头子看病能报销,村委会还给我这么贴心的待遇,我还有啥不知足的。”
聊天间,一个市民将两箱子西瓜搬到车上,说前几天朋友送了一颗觉得好吃,这次来多买点回去。“这西瓜是我们今年试验的新品种,个头小、皮薄、脆甜、口感好,还耐放。普通西瓜一斤不到1块钱,我们这西瓜一斤3块,还没正式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专门从山东寿光聘请来的技术指导员崔守武说。
生意红红火火,村里又有了新的打算:做好包装,走精品路线,将蔬菜卖出更高的价钱,让村民挣更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