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草原最美底色

修复中的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镇草原。
毛登牧场的工作人员正在测量草的高度。
修复前的东乌珠穆沁旗试点项目区,草地沙化严重。(图片摄于5月18日)
修复中的东乌珠穆沁旗试点项目区,通过铺设沙障固定沙流,保护植被生长。 (图片摄于7月18日)
无人机在项目区作业。
沙障中长出的先锋植物——沙米。
工作人员在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镇项目区铺设沙障。
修复前的毛登牧场。(图片摄于6月20日)
毛登牧场的工作人员对草场施肥。
  □本报记者  马建荃  摄影报道

  初秋的乌珠穆沁草原白云悠悠,一望无垠,万里草原上碧绿的牧草随着微风摆动,远处叠嶂山峦隐藏在淡雾之中,构成了一幅壮美的草原画卷。但这风景如画的草原,生态环境却很脆弱。

  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草原近年出现严重退化和沙化现象,为了修复草原生态,一支草原生态修复专业团队正在满都宝力格镇紧张作业,开展为期3年的14.5万亩的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建设。项目区位于锡林郭勒草原腹地,为丘陵草地和草甸草原,生态问题多样且非常分散,无论从设计、方案、施工,还是后期管养、监测都是挑战。今年5月,东乌珠穆沁旗政府联合蒙草生态对27.5万亩草原“体检”,用原生草种恢复当地生态。蒙草团队先收集了大量土壤、水等样本数据,将卫星和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整理分类,分析记录植物种类和植被覆盖率等情况,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蒙草生态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提出修复生态的适宜植物、种植方法和时间等建议。在项目实施阶段,根据不同区域地表特征采取人工和机械补播方法进行播种。在项目区,风是土壤和植物的“大敌”,大风很容易吹走薄薄的土壤,露出沙子。对此,蒙草生态用“智能大脑”检索近6.2万个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后,找到擅长固定土壤的草种,配比成因地制宜的“生态包”,还自主创新、设计改装了“滚筒孔式播种机”,代替了传统的条式播种机。

  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自治区林草局、自治区草原勘察院等部门经过前期大量调研论证,在蒙草生态大数据指导下,通过实施围栏、免耕补播、沙障设置等少人工干预的措施,修复区域已实现覆绿。

  此外,从今年6月中旬开始,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宝力根苏木额尔敦塔拉嘎查项目区严重沙化草地依托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对草场植被较差的区域进行集中切根、补播、施肥等,截至7月22日,已完成第一年工程投资额总量的86%。

  待项目实施完成后,项目区草原植被生物量将大幅增加,干草产量提高15公斤/亩以上,植被盖度提高10%-20%。目前,东乌珠穆沁旗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已经完成阶段性实施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云上103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深度
   第08版:影像力
守护草原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