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育人才 聚人才 留人才 呼和浩特市筑巢引凤打造人才新高地

新城区科技特派员下基层实地指导工作。
草原英才入选者王建军给国内外教授、学者介绍自主研发的生态植草地坪技术。
内蒙古蒙草抗旱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进行野外作业。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林少扬研究员对稻田现状进行调查。
清水河县参加呼和浩特市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工作。
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开展人才素质提升活动。
呼和浩特市与中央民族大学签订《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呼和浩特基地合作协议》现场。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航天红岗机械有限公司四分厂铣工组组长刘志勇导师带徒工作现场。
内蒙古稼泰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农业技术员对精品水稻进行选种。
北京市门头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赴武川县哈拉合少乡卫生院开展对口支援调研对接及义诊活动。
“青城汇英才·共赢毕业季”呼和浩特市2020年网络招聘活动现场。
北京大学研究生实践团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人才驿站开展活动。
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举办周年庆阳光彩跑活动。
创利集团创新中心实验室正在进行质量检测。
  □本报记者 郑学良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奋进的青城,求贤若渴;发展的首府,海纳百川。

  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引擎。党的十九大以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全方位融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一心多点”人才格局,把人才工作作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积极作好“育”“引”“聚”“留”4篇文章,加快补齐人才短板,系统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全市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才政策产生的引才聚才效应不断凸显,人才工作呈现出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的良好势头。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约40万人,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比重为12.7%,其中,党政人才1.8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6.7万人,高技能人才7万人,农业实用人才4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7万人。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共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5名;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达成签约项目90余个、1400多亿元;刚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近1000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 把航向、聚合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科学把握工作方向。呼和浩特市委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王莉霞就人才工作多次作出指示批示;2020年7月8日,王莉霞书记在市委常委会上,对全市人才工作作出专门指示,明确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快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全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以高质量人才引领首府高质量发展。

  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呼和浩特市委牢固树立“第一资源”理念,有效推动党管人才原则的落实,着力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38家单位为成员的全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修订出台《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运行机制》《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定期召开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会议,协调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研究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政策引领体制创新。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发展、政策引领”理念,以政策创新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结合呼和浩特市实际,从集聚海外创新人才、吸引国内创业人才、引进投资项目人才和建立奖励制度等方面,逐步构建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先后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引进大数据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呼和浩特市培养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规定》和《呼和浩特市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若干措施(试行)》等多项政策,形成了以宏观政策文件为统领、N项配套政策为补充的全方位政策体系,促进人才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为打破呼和浩特市集聚人才难度较大的困局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广泛开展交流学习。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人才工作交流学习力度,拓展视野汲取先进经验做法;主动参加了第10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会和第17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与参展企业面对面洽谈人才项目,和中科梧桐、楼友会、6789科技孵化器等企业建立了联系;持续抓好全市人才工作者外出培训,组织人才工作考察组远赴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参加培训,到浙江杭州、福建宁德实地考察人才工作实例,进一步提高了全市人才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邀请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全面提升全市人才工作者的知识水平,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工作的思路方法。

  坚持在“育”上下功夫 创模式、重实践,人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中心工作,创新“人才+扶贫+项目+产业”等多种培养模式,全力推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围绕精准扶贫培养人才。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围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培训服务。截至目前,抽调了504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科技特派员队伍,在9个旗县区的园区、基地、农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采用“基层点单、专家上门”形式,共组织蔬菜、果树、花卉等大规模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近1000人,组织开展特色小型农业技术现场培训1249次,受益农民达2万余户、4.4万余人,推广新技术790项、引进新品种672个,有效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加强技能人才实践培养。指导企业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2019年共培育2901名高技能人才,其中技师443、高级技师145人,培训企业技能人才21621名;组织举办了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呼和浩特市选拔赛和第2届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呼和浩特市选拔赛,其中呼和浩特市茶艺职业技能代表队还在自治区级选拔赛上取得了1金、2银和1铜的好成绩。

  围绕能力提升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升人才素质,连续举办三届“创新青城院士论坛”,邀请了百余名院士专家来讲学交流,通过专家演讲、投资推介、研企对接、专题研讨、项目签约等活动,分享行业见解,展示创新成果,激发思考创新,深化交流合作,让本土人才能够“零距离”对接高端前沿学习先进经验。

  围绕产学结合培养人才。充分发挥首府院校集中优势,组织市内企业和科研单位与驻呼和浩特市的24所各类高等院校进行联系合作,鼓励高校、职业学院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力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基础型创新创业人才。2018年至今,首府院校累计为呼和浩特市输送基础型创新创业人才1.5万名。2020年8月10日,呼和浩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常培忠与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张艳丽共同出席揭牌仪式并签订了《中央民族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呼和浩特基地合作协议》,为加强与首都地区高校交流合作、选拔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留呼搭建了良好平台;还接收了北京大学选派的18名大学生开展为期1个月的暑期实训,并以此为契机与北京大学建立常态化合作关系,在决策咨询智库、产业发展、人才交流、产学研等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坚持在“引”上补短板 增岗位、扩就业,人才队伍结构切实改善

  “是呼和浩特市对人才的那份渴望,让我留了下来。”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裁李喜和博士对此深有感触。李喜和告诉笔者,当年他怀揣世界领先的奶牛性别控制技术从英国剑桥大学来到呼和浩特市创业,呼和浩特市通过扶持创办企业、资助项目研究、支持成果展示等措施,帮助其建立科研团队,目前,他的科研团队已获得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4项,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4项,企业实现总产值60多亿元,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崛起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示范效应。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破解人才结构性不足的重要抓手,着眼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和事业发展需求,通过政策引才、项目引才、驻外引才、柔性引才等形式,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引进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来青城创新创业。

  大力举办创新创业周活动。呼和浩特市已连续举办了7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呼包鄂创新创业周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第7届呼和浩特市分会场活动为例,整个活动周期间,参会人员总数达到3000多人,参会机构总数达300多家次,达成正式签约项目近20个,签约资金总额达113亿元;还与中科梧桐科技公司、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等16家企业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为推动人才项目落地落实提供了有利条件。

  广泛开展人才招聘活动。2019年5月,成功举办了京津冀蒙跨区域促进就业创业系列活动暨呼和浩特市大型人才招聘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区市以及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组织的共计1562家企业,以现场和线上的方式提供3万多个就业岗位,共吸引4.6万人进场求职,达成就业意向2万多份,线上招聘累计访问人数达16万;同时,积极参加“广纳英才·智汇草原”专项引才活动走进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专场招聘会,共达成引才意向56人。

  积极吸引毕业生就业。2020年5月至今,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青城汇英才·共赢毕业季”呼和浩特市2020年网络招聘活动,网络招聘会期间,共举办内蒙古大学专场、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场、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场、内蒙古工业大学专场、内蒙古财经大学专场、内蒙古医科大学专场等8个高校专场招聘活动,招聘岗位涵盖IT通信、人工智能、金融证券、交通运输、教育教学等16个行业领域,参会的337家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13267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8284个,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和属地人才留用、人才发展“双向促进”。

  认真抓好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着眼全市事业单位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年轻干部的储备培养,2018年以来,呼和浩特市每年拿出500个事业编制用于引进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优的高素质人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引进以境外著名大学和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优秀青年人才914名,有效优化了事业单位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

  坚持在“聚”上动真情 创模式、搭平台,人才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才发展以用为本。坚持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环节,呼和浩特市主动融入“一心多点”人才格局,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在使用中培养,以使用来激励,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努力打造多元化科创平台。充分发挥首府政治经济中心的“一心”资源优势,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研发机构(新型产业研究院)、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建设;累计投入近20亿元用于各类科技园区、实训基地、科创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集聚速度;全市共建成3个自治区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自治区级以上特色产业化基地、17个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级各类平台载体近300个,集聚中高端创新创业人才3000多名;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共159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化基地2家、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5家、星创天地试点科技部备案11家;现有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446个,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全市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均建立了研发机构。

  不断深化“产学研”项目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首府全区政治中心优势,在服务首府的基础上以“一心多点”的方式辐射带动全区的创新创业工作;注重加强与自治区厅局合作交流,先后与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呼和浩特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支持合作项目科研成果转化;2019年来,支持草原豆思动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等协同创新项目15个,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找准校地合作互惠共赢的契合点,先后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鼓励两校科研成果就近转化;同时,举办了5次大型产学研合作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目前,全市共有100多家企业与清华大学等6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呼和浩特市科创中心定位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实施载体和全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中科创领域的重要支撑,总建筑面积67844.94平方米,主要具备专业孵化、咨询服务、资源共享、技术交易4项基本功能;呼和浩特市科创中心是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已展开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自2019年5月已有58家企业参加专家评审,其中26家企业已入驻科创中心;呼和浩特市科创中心投入使用以来,积极支持用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合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专业化创业导师团队和技术转移人才团队,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创客教育、展示平台、创客活动、人才创业和金融等服务,同时支撑建设全市的人才大数据平台。

  积极打造北京“人才飞地”。2019年6月,与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达成了建设运营“一基地、一园区、两中心”的合作意向,计划在北京建设“呼和浩特·北京创新合作中心”,作为呼和浩特市在京合作交流的窗口和平台,呼和浩特市政府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的运营管理资金;“呼和浩特·北京创新合作中心”建成后,将为呼和浩特市系统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为呼和浩特市培育各类实用型人才150人以上。2020年8月,与浙江海邦创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成立人才基金、运营北京“人才飞地”、引进项目+人才等事宜达成合作意向。

  坚持在“留”上出实招 优服务、解难题,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呼和浩特市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既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深入落实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2010年实施以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扶持草原英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7个团队入选草原英才工程创新创业团队,8个基地入选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73人入选自治区级草原英才,其中刚性引进6人、柔性引进24人、培养43人;草原英才工程的实施,为呼和浩特市引进了农牧业、光伏产业、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有力地促进重点产业的快速发展。

  强化人才项目牵引。积极组织第10批草原英才工程申报,共上报常规评审40个项目,其中,产业创新人才团队4个,产业创业人才团队13个,草原英才个人23人。专项推选9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基础教育人才、高技能人才),人才项目引领支持计划项目3项,滚动支持团队(基地)及个人6个(人)。同时,及时为入选第9批草原英才工程团队、基地、个人,人才项目引领支持拨付奖补资金425万元。

  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建立多层次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满足各类人才的住房需求,按照《呼和浩特市大学毕业生安居工程(试点)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2020年6月,开工建设了“内房投·东望”项目;项目规划建设用地287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650套人才安居用房在2022年就可以交付使用,项目建成后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3149套人才安居住房;具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在试点范围内就业或自主创业的,都可以凭相关证明材料按程序进行申请。同时,还对引进人才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交通旅游、卫生健康等方面给予“全天候”支持,推出了免费乘坐市内交通工具、免费进行常规体检等具体措施。

  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来呼创新创业就业,呼和浩特市从2017年开始支持企业市场化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每年定期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中小企业人才储备岗位需求目录》等信息,这些《需求目录》中涵盖了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要求和用人单位联系方式,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可直接联系用人单位进行接洽,大大简化了人才引进的手续流程;同时,在全区率先实施大中专学生“零门槛”落户政策,已有5569人在呼落户。

  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在《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日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新华网、人民网、内蒙古新闻网、呼和浩特新闻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络媒体上,刊载了多篇宣传人才工作动态和人才先进事迹的信息,营造了重视人才、关心人才、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随着呼和浩特市不断传递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的强烈信号,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关注青城、喜爱青城、选择青城,必将为呼和浩特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本版图片由呼和浩特日报记者刘军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内蒙古足球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要闻
   第09版:首府观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化
育人才 聚人才 留人才 呼和浩特市筑巢引凤打造人才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