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阴山之北“净州路”

青砖绿瓦。
黄色琉璃瓦残片。
金元时期净州路防御示意图。
净州路故城复原沙盘。
净州路故城出土的高足碗。
净州路故城出土的双耳罐。
城墙遗迹。
孔庙遗迹附近的绿瓦残片。
净州路故城出土的的门钉。
净州路故城出土的石臼。
净州路故城出土的铁壶。
净州路故城古墓葬的石像生。
净州路故城遗址之北的田野和罕乌拉山。这里分布着700多年历史的罕乌拉敖包群。
  □文/图  本报记者  阿荣  皇甫美鲜

  一座座沐浴千年风雨的草原古城,因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更替而更显从容深邃,因历史厚度和人文积淀而愈加经典耐读。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地理环境丰富而多彩。数千年前,这里就存在令人惊叹的古代社会及城市文明。西汉时期,这里建造了较多的城郭。元朝在草原营建的城市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世界文化历史产生了影响。明清时期,这里兴建的城池逾500座。

  让我们一起目睹草原古城的绚丽身姿,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拂去历史浮尘,探寻古城印迹。

  ——编者

  

  阴山之北的杜尔伯特草原,碧草连天,广袤无垠。数百年前,草原先民纵马啸歌、筑起城郭,演绎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多彩画卷。

  初秋时节,驱车翻越阴山,至四子王旗乌兰花镇西北25公里处的城卜子村,从净州路故城遗址宽厚的城墙遗迹、众多的建筑基址、裸露的青砖绿瓦、伫立的石像生,以及依然存在的防洪沟渠等,可以看出数百年前这里“居民稠密,闾井殷繁”。

  繁盛一时

  在阴山之北的草原上曾经繁盛一时的净州路故城,其历史可追溯至金元时期。《金史·地理志》记载:“净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以天山县升,为丰州支郡……北至界八十里……县一,天山。旧为榷场,大定十八年置为倚郭。”金元时期,阴山称天山。金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上仿宋朝,为路(府)、州、县,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净州原为天山榷场。1178年天山县升为净州路,同时在军事上也是丰州支郡。元朝中书省和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据净州路故城遗址出土的元代《追封大成至圣文宣王碑》碑文记载,此故城在元代设总管府,为中书省辖地。

  “净州路故城是金元时期连通大漠南北的道路枢纽,为元代阴山以北地区较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四子王旗文化和旅游局净州路故城遗址工作站布和特木尔说。

  远远望去,净州路故城坐落于一个冲击平原的台地上,白云悠悠,绿草萋萋,东面古老的塔布河缓缓流淌,西面是城卜子村整齐的民居。走近故城,青砖绿瓦、陶瓷器残片比比皆是。虽然草木遍地,依然可见城墙、建筑台基、街道、孔庙等遗迹。“故城主城大致呈长方形,东西约920米,南北约740米。城址西南角凸出一块为孔庙所在。城墙为夯筑,基宽8.59米,残高1-3米。墙体设有马面,城墙各角均有角台。城址南面山坡上有古墓葬群。”布和特木尔介绍说。

  至故城西南角,散落着较多黄色、绿色琉璃瓦残片,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颜色依然鲜亮。考古资料证明元代净州路故城有两处奉祀孔子的祠庙,其中一座孔庙位于城内西南角。元代《追封大成至圣文宣王碑》碑文记载了净州路设立孔庙、总管府等内容。“可爱风流贤太守,天山创起仲尼居。”耶律楚材在其《周敬之修夫子庙》这首诗中,不仅提到了周敬之是天山县太守,也告诉我们净州路故城建有孔庙。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净州路有5938户。作为金朝西北边地尚且有如此多的户数,元朝净州路为中书省直辖,户数想必不会少于金代。在净州路故城内采集到众多金元时期的瓷碗,碗底圈足内外墨书题写的姓氏有王、李、张、陈、孙、郭、邓、彭、于、任等,还有连姓带名如“胡義”“杜二”“王三”“史四”等。

  “金元时期净州路一带的人口构成较为多元,其中汪古部马氏家族是净州天山的著名世家大族,家族中人先后有仕金仕元者。” 布和特木尔介绍说。据史料记载,马氏之先祖出自西域聂思脱里贵族,大概在辽道宗时期自西域入居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后举家迁往辽东,又迁居净州天山,“业耕稼畜牧,赀钜万” “以财雄边”。

  在净州路故城遗址的北面40公里处,有一道大体东西走向的金界壕;在净州路故城遗址北15公里处,伫立着700余年历史的罕乌拉敖包群。

  净州路故城从金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草原上繁盛200余年,可谓金元时期阴山以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交通枢纽

  净州路故城周围分布着至少5座元代古城遗址,在其正北方向30多公里处,为元代砂井总管府遗址,其和净州路故城为元代连通漠南漠北的交通枢纽。

  “元朝时有四通八达的驿路,并在驿路上设驿站,从今乌兰察布市境内经过的驿路有4条,即元大都至元上都的西路、元上都经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木怜道、大同路至丰州的纳怜道、丰州到大者的驿道。”乌兰察布市文化促进会刘俊说。木怜站道于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正式建设,元上都建成后,改为驿路。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后,这条路也向南延伸到大都,为大都经集宁路、净州路到哈剌和林的主要通道。这条路也成了元朝时期的南北交通主干线,据史料记载,元朝政府通过此路“供需漠北”,是“给驿之路”“军旅粮储之路”。其中砂井是较大的枢纽驿站,设置过粮食军储所和“榷场仓官”。这条路经砂井后,过川中,接岭北驿站,西北至汪吉河上游,折北行达哈剌和林为木怜道的第三段,哈剌和林南驿路为第四段。当时的交通状况,可谓道路畅通,车水马龙。

  《金史·地理志》记载天山县旧为榷场,榷场为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榷场贸易由官吏管理,商人需纳税、交牙钱。商人领取证明文件方能交易。《金史·食货志》记载:“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 “榷场是因各地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除互通贸易外,它还有控制边境贸易、增加经济利益以及安边的作用。史料记载榷场交易的商品有茶叶、马匹等等。” 布和特木尔介绍说。

  净州路故城及周边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石器等,均为金元时期,其中有钧窑、龙泉窑等“中国五大名窑”瓷器。1995年,在净州路故城发现30余座金元时期的墓葬,出土古钱币10余种,部分为宋代钱币。由此可见,当时交易量之大,贸易之繁华,是真正意义上的贸易集散地。

  净州路故城不仅是元代漠北通往内地畅通和便捷的交通主干道之一,也是当时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地方,对研究金元时期净州路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商贸等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净州路故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抢救、保护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净州路故城遗址,近年四子王旗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坚持保护故城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传统风貌的完整性,尊重其历史、传统和文化。在故城保护范围内装置监控设施。净州路故城遗址工作站设展览室,每年有7千余名游客在此了解故城丰厚的历史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内蒙古足球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要闻
   第09版:首府观察
   第10版:北国风光
   第11版:文化
阴山之北“净州路”
小桥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