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莲
秋风吹过,燕麦主产区武川县沃野生金,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武川县,作为自治区“老、少、边、穷”地区,依托燕麦产业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脱贫道路,已于2019年成功摘帽国家级贫困县。
如今,从科研、种植,到加工、销售,围绕燕麦产业,武川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随着燕麦原粮产量增高、价格上涨,种植燕麦已不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现在,全村的种子都更新换代了”
武川燕麦甲天下。武川县被誉为“中国燕麦之乡”,有着悠久的燕麦种植历史和文化。
然而,长期以来,优质品种稀缺、栽培技术粗放,以及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导致燕麦产量低、品质差,加之缺乏深加工产业链,严重制约了当地燕麦产业化发展道路。
作为武川的优势特色产业,如何让燕麦在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品种是种植业的“芯片”。在燕麦专家刘景辉眼中,加强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才能确保燕麦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
55岁的刘景辉是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2007年起,刘景辉带领的内蒙古农业大学燕麦团队出现在自治区广袤的燕麦田中。他们扎根大地,不畏风寒,反复奔波于田间地头,实地了解贫困地区燕麦种植情况和农民需求。
团队广泛收集种质资源,重点开展了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工作,攻克了燕麦多项关键育种技术,创建高效育种体系,并利用资源筛选、杂交及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等手段,育成适宜内蒙古高产优质品种4个,同时引进区内外燕麦新品种20余个,满足了燕麦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因地制宜,结合区域特点为燕麦种植户无偿提供优质良种。近5年来,团队累计为燕麦主产区武川县、清水河县、察右中旗等10个国家级、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发放燕麦良种60余吨,从源头上保证了燕麦增产增效。
秋分刚过,山坡上、田垄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齐腰高的燕麦田里,种植户王二红正在驾驶收割机,娴熟地往来于田地间。
“以前,村里的燕麦品种很杂,亩产大约只有50公斤,自打种了新品种,燕麦亩产能达到150公斤。老种植户们看到了,都纷纷更换种子,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新品种。”王二红乐呵呵地说。
王二红是哈乐乡东贵村的燕麦种植大户。过去,村里种植的燕麦品种良莠不齐,收成不好,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东贵村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2014年,外出打工的王二红听说村里有专家培训,且无偿发放燕麦良种,决定回村种植燕麦。
通过参加培训,王二红学会从肥料、密度等方面科学把控的种植方法,这几年家庭收入也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
刘景辉带领团队采取室内培训和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从品种选择、高效整地、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控、适时收获等多环节为贫困区种植户送技术,指导他们科学种田、高效种田。
近年来,团队累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万余人次,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面积占我区燕麦总面积60%以上,使燕麦单产提高15%以上,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有订单保障,不用再为卖不出去发愁了”
绵延起伏的阴山山脉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屏障,涵养了一方水土。
沿着阴山北麓驱车向东北,道路两旁金色的麦浪一望无边。乌兰察布,燕麦的黄金产区,燕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察右中旗过去曾是国家级贫困旗,燕麦种植面积达20万亩,占整个乌兰察布的五分之一左右,是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该旗副旗长郑东平告诉记者,在贫困地区走访,每当问到老百姓扶贫最需要解决什么,“买难、种难、卖难”几乎是一致答案。长期以来,受市场的影响,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极大挫伤了广大农户种植燕麦的积极性。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壮大产业是贫困地区拔掉‘穷根’的主要抓手。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当好农民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促进燕麦产业扶贫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刘景辉感触颇深。
通过协作模式,其团队联合我区10多家大中型燕麦加工企业,形成“团队提供科技支撑—农民科学种植—企业高价收购原粮”扶贫模式,从燕麦良种保障、生产技术指导、企业联合收购3个环节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与产销有效对接,解决了贫困地区燕麦良种缺乏、种植粗放、销售困难等问题。
中国最大的裸燕麦生产销售企业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燕麦育种、规模化种植、产品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燕麦全产业链公司。2019年,公司在察右中旗11个乡镇中选出1087户建档立卡扶贫户,与他们签订燕麦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优质燕麦良种。
春季一纸订单合同,使种植户吃了“不愁劣种坑农,不愁种植技术的盲点,不愁燕麦卖不出去,不愁价格卖不上去”的“四不愁”定心丸。
“去年雨水好,加上公司免费发了燕麦良种,收成比往年要高。2019 年我家一亩地增收160元,总共多收入4000多元。”察右中旗宏盘乡大榆树村精准扶贫户王林高兴地说。
“2018年、2019年我们在察右中旗及周边旗县共发展燕麦种植订单15万亩,其中涉及贫困户4430户,订单回收率达到52.9%,户均纯收入增加3300元。”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有了稳定的优质原粮,企业长足发展也有了基本保障。目前,公司一期、二期已完成投资2.4亿元,建成3万吨燕麦香米、2万吨燕麦片、2000万支燕麦杯加工生产线,3万吨原粮及产品仓储库,推动燕麦产业技术成果、产品成果和产业成果有效转化并落地生根。
强化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保障农民分享产业融合的增值收益,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赢。
这几天,按照订单前来交新燕麦的拖拉机在内蒙古燕谷坊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前排起了长队。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除高于市场价收购外,还实行“每吨60元种植补贴、90元收割补贴、20元运输补贴”的优惠政策。
燕麦订单农户从2015年的118户增加到今年的246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最初的28户发展到1068户,订单面积由不足万亩发展到7.3万亩。实施燕麦订单以来,订单农户共增收500多万元。
依托科技创新,目前该公司已开发燕麦米、燕麦片等30多个品类上百个燕麦健康全产业链产品,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和示范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助力,传承一粒燕麦,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现在,武川县燕麦种植面积由8万亩增长到30万亩,极大促进了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发展。
(配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