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越窑青瓷三足蟾蜍砚滴。
年代:北宋。
规格:长10.4厘米,高6.7厘米;托盘口径10.8厘米,足径3.5厘米。
特点:全器在荷叶形托盘中,上置蟾蜍形水盂组合而成。
通体施湖绿色薄釉,滋润光亮,局部表微泐,足面依稀见有支钉痕。
渊源:古人在使用中发现,用水盂往砚台里倒水时,往往水流过量,于是出现了便于掌控水量的器物,这就是砚滴,也称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
砚滴最早出现于汉代,多为铜制,后又出现陶、瓷、玉石等材质,样式不定,历代均有创新。
《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水滴像形者,其制甚古,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时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自元代以后,砚滴的形制才开始明显世俗化。存世的文房用具中,砚滴因其形制小巧不引人重视,故现世数量并不多。
越窑始于商周,青瓷成熟于东汉。以慈溪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烧制的青瓷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被列为瓷窑之首。尤其吴越国时烧造的秘色瓷,更属闻名遐迩的高档宫廷珍品。
点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
造型和釉色颇具秘色瓷遗风,恰为晚唐诗人徐夤盛赞越窑青瓷“窍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生动写照。
收藏:慈溪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