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远古珍藏 文明足迹

——草原岩画探秘②
查干哈萨图蹄印岩画。
在呼和音阿莫山口西段探寻草原岩画。
驼、马、鹿、犬等动物岩画。。
这幅岩画底图为原始动物图案,上面刻有蒙古文和藏文。
狩猎岩画。
宝格图乌拉山岩画。
马蹄印岩画(局部)。
鹿儿山仅存的一幅岩画。
脑木更山,又称大红山。
  

  □ 本报记者  阿荣

  古朴而神奇

  秋天的杜尔伯特草原,如油画般诗意与绚烂。这里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匈奴地;秦汉时期为雁门定襄郡之徼外地、匈奴中部单于庭辖地;魏晋南北朝时为鲜卑跖跋氏据地,隶属抚冥镇;隋朝时为突厥游牧地;唐朝时属振武军兼大单于大都护府;辽朝时属丰州东北境,隶西京道;金朝时属西京路;元朝时为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郡;明朝时为察哈尔部林丹汗右翼属地;清朝初期封给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称四子部落旗。

  “古岩画既是凝固在岩石上的记录先民智慧的百科全书,又是展现不同时代、地域、民族和宗教特色的历史画廊。四子王旗草原岩画大都位于狩猎、游牧民族赖以生息繁衍的草原附近的岩壁。岩画分布广泛,画面一般不太大,图像较为分散。这些地方大多为道旁路口,是古代猎人、牧民歇息与放牧时随意敲击凿刻岩画的理想场所。岩画多采用磨刻法,用钝角的硬质石器蘸抹湿润的细沙,慢慢磨出减地效果的图案。岩画的图像以动物居多,有羊、马、鹿、犬等动物岩画。岩画的时代上至新石器时代,下限至清代。” 四子王旗文化研究会谢青海介绍说。

  从乌兰花镇出发,驱车向西北行约220公里,至江岸苏木。这里山地丘陵高低有致、连绵起伏。在距中蒙边境线15公里处查干哈萨图一个台地西侧斜坡的岩石上,惊喜地看到被当地牧民称为“马蹄子”的动物蹄印岩画。岩石的色泽为灰白色,岩石分布呈弧形片状,表面较为平滑。岩石上的蹄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显然具有特定的涵义。据随行的岩画专家介绍,草原先民在岩石上磨刻动物蹄印,最初目的是为了标志或指示动物的存在或走向,后来在行猎之前磨刻想要捕获的动物蹄印。查干哈萨图岩画与其它地区的蹄印岩画对照,题材、风格、艺术语言等十分相似。根据已故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对乌兰察布类似岩画年代的考察,查干哈萨图岩画的年代大致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山东、四川等省(自治区)均发现了马、鹿、犬、虎等动物蹄印岩画。在蒙古国的德勒格尔至穆连和特斯河谷的岩画中,也有与查干哈萨图岩画相似的蹄印岩画。关于蹄印岩画的涵义,有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岩画专家认为,蹄印岩画缘于草原先民的蹄印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形式。人们祈盼牲畜繁殖,丰衣足食,将一些动物蹄印特别是马蹄印磨刻在岩壁上,同时还把牲畜蹄印作为财富的象征。” 谢青海说。

  查干哈萨图岩画是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岩画大致呈长方形,面积为1693平方米。以岩画所在地查干哈萨图为中心,东面是较平坦的草原,南面约10公里处有一座敖包,西面为狭长的丘陵,北面是四子王旗锰矿。

  驱车至乌兰哈达苏木东南部,在一个东西走向的小峡谷,寻找古岩画。峡谷北为花岗石峭壁,光滑平整,峡谷内清泉常流,怪石嶙峋,岩壁上刻有多种动物图案,有牛、羊、马、狩猎等岩画,线条粗犷、生动形象,反映了当时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岩画中也有不同时期凿刻的蒙古文和藏文。经考证,动物岩画为匈奴人创作,蒙藏文字是清代蒙古族喇嘛所刻。

  在红格尔苏木南2公里处的敖德其沟内留存着众多古岩画,称为敖德其沟岩画。岩画刻于锡拉木伦河东侧的灰褐色砂岩上,为王爷礼佛图,最大的人物岩画高1.1米、宽77厘米,最小的岩画高40厘米、宽30厘米。岩画表现形式为单线条阴刻,人物造型准确,线条流畅,为清代作品。

  布和特阿莫岩画位于一个狭长山沟北侧的阳坡石崖上,面积1000多平方米。岩画内容为鹿、马等动物形象,作画手法为阴刻,线条简练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据考证,该岩画创作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

  草原先民在这片草原留下了古老而神奇的岩画艺术,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还有位于脑木更苏木山达来嘠查的布楞岩画;青铜时代的岩画有位于脑木更苏木的达布苏岩画、希纳格岩画、道包岩画,还有位于白音朝克图镇白音敖包嘎查的包格图阿莫岩画;金元时期的岩画有位于脑木更苏木的那仁岩画、哈日敖包岩画,有位于白音朝克图镇的脑包图岩画、中少岩画,有位于江岸苏木的呼勒徳岩画;清代的岩画有乌兰哈达岩画、毛洞敖包岩画、扎拉岩画、呼仁阿吉勒格岩画、德勒敖包岩画、毕力贡岩画、乌兰呼少岩画、石塘沟岩画等。

  “这些古岩画的发现,让我们看到这片草原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丰富与神秘。它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典型,也是草原先民生产生活真实写照,为研究这片草原的自然变化、社会发展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谢青海说。

  探寻与保护

  古岩画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四子王旗草原岩画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雨水侵蚀、风吹日晒、洪水冲刷,以及人为破坏,有些古岩画被毁坏,亟待抢救保护。

  去年8月以来,四子王旗文化研究会多次在草原深处、丘陵峡谷,考察、探寻古岩画,在保护古岩画的同时,发现3处古岩画。文化研究会主要成员和向导在白音敖包苏木达赖嘎查呼和音阿莫山口发现了古岩画群,内容有狩猎、动物等。部分岩画被毁坏、采挖。宝格图乌拉山岩画位于白音朝克图镇新尼淖尔嘎查与白音敖包嘎查,该处岩画大多被盗,现在只有部分遗存。毕其格图岩画位于白音朝克图镇乌兰哈达嘎查,大多岩画被盗或被洪水冲毁。这些珍贵的古岩画急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在白音朝克图镇伊克乌素嘎查的鹿儿山,发现一幅珍贵的古岩画,为鹿儿山仅存的一幅岩画。“鹿儿山原名为博济苏克山,意为有鹿群岩画的山。该山已被采石时毁坏,经文化研究会考察人员仔细搜寻,找到了这幅岩画。” 谢青海说。

  有岩画专家认为,起源于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现象。很多岩画点、岩画块、岩画线、岩画带都有内在的联系,体现了不同时期迁徙人群留存的社会生活片段。如阴山之北杜尔伯特草原上的查干哈萨图岩画与其它地区的岩画非常相似,说明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开始跨越千山万水“遥相呼应”。

  四子王旗在元朝时为净州路及西南境沙井总管府之各郡,人口密集,车水马龙,为连通漠南漠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迁徙、移动的节点,它在历史上的文化传播作用不可忽视。四子王旗草原岩画是记录草原先民生产生活的岩画,也是研究草原丝绸之路沿线人类迁徙的“文献”,应全方位开展岩画研究和科学保护。  

  (图片均为谢青海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草原岩画探秘②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界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远古珍藏 文明足迹
赏“绣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