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挽住岁月的衣襟

  □文/图  本报记者  徐跃

  重拾记忆里的时光

  赤峰因山而名、因文而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勤劳勇敢的人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文化成就和历史印记一直被记录和保留着。

  赤都文化驿站的前身是赤都书画院、赤峰漠南民间文化促进会,地点在红山区红庙子镇郎营子村。后来随着收藏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增加,赤都文化驿站搬迁新址,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天地。

  搬迁后的赤都文化驿站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于2019年7月成立,12月正式对外开放,主要以收藏、展览、研究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主,开放至今累计参观人数已达到2万人,为挖掘当地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打造魅力赤峰作出了积极贡献。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赤都文化驿站想通过捕捉这些渐行渐远的影子,保存将要遗失的记忆符号,使观众更直接地了解历史文化。”赤都文化驿站负责人宋鹰鹤说。

  目前驿站收藏民俗物件、红色文献、红色物品一万余件,现已成为赤峰当地集收藏、保护、展览、交流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场所。

  步入驿站,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近百幅《赤峰记忆》系列老照片,照片分16个版面错落有致地镶嵌在楼道两侧。走过照片墙,仿佛往日时光再现眼前,许多参观者都会在这里驻足良久,思绪万千。

  这些老照片是赤峰70年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的缩影。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工人彩车队伍到抗战胜利纪念碑;从头道街宴宾楼到二道街平房、三道街宝生永大药房、五道街商店;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昭乌达路到六十年代的城市夜幕、八十年代的火车站、九十年代的华灯初上;从流动商亭到粮食副食商店、人民商场、购物城、同济大厦、维多利购物广场;从工人俱乐部到红旗剧场;从赤峰县医院成立到赤峰市医院新址;从赤峰第一辆公共汽车——草原红牛到现在的车水马龙;从参差不齐的矮小平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旧时的九街三市已成历史,一座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独特艺术风格、依山傍水的生态城市,一座智能化、信息化的宜居城市拔地而起。

  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新中国成立后的记忆符号,记录了赤峰的发展速度,也见证了祖国的日新月异。

  这座草原上的美丽城市,在阵阵清风中醒来,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展示着创造的美、发现的美、现代的美,展示着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脚步。

  穿越生活的时间隧道

  如果说老照片长廊是情感的铺垫,那么当人们步入民俗文化展室,看到3000多件上个世纪的生活用品时,内心的震撼一定是无法言喻的。

  “我从小就喜欢传统的东西,起初收集民俗物品,后来演变到收集红色文化物品。2014年奶奶去世,睹物思人,我把奶奶用过的东西带到了赤峰,专门从事收藏工作。”负责人宋鹰鹤谈到收藏的初心时说道。

  一楼停放的农用马车和东方红牌胶轮拖拉机仿佛将我们拉回到从前……

  这里的展品陈设遵循生产和生活两大主线,囊括了近一个世纪以来赤峰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民族服饰、民俗礼仪等多个内容。展品由古代发明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再到近几十年的科技产品。

  这里有鲁班发明的锛凿斧锯、北宋时期的串珠算盘,也有通讯设备、衡器计算、交通运输物品、牧游器具;

  这里有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三转一响”(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和收音机),也有现代智能家居;

  这里有古老的编织容器笸箩、簸箕、篮子、箱子、水斗、瓮、背篓,各式各样的票据,还有赤峰当地的老商标……

  每个连贯的时间脉络都见证了民俗文化的发展。从古老到现在,从手工到机械,从机器到电器,千余件展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荡着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它既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见证,也是一个地区深刻的记忆。

  宋鹰鹤说:“这些展品大部分是从全国各地征集而来,还有一些是学者、朋友、退休干部捐助的,现在每天都有几十件展品来到驿站。”

  时至今日,科技的运用让生活愈加现代化,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显得越来越紧迫。赤都文化驿站收集展出的所有器物,都是赤峰人千百年来传承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一件件展品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生产和生活本身的规律,还包括由此产生出来的民间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俗民风,它们共同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打造一本历史备忘录

  在赤都文化驿站红色文化展室里有展品上万件,包括红色书籍和红色物品两大类。虽然有些展品的系统性有待完善,但是从内容的严谨程度来说,却足够用心。

  今年8月15日,赤都文化驿站专门举办了一场论证会,邀请相关专家对文化驿站的展览内容进行研究,以求做到陈列物品有理有据。

  这里收藏的红色报刊、文件近500份,书籍近5000余册。

  全国性的报刊、文件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向导》及报道早期工人运动状况的《唐山潮声》等;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和《抗战日报》等;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日报》《东北日报》和《江淮日报》等,还有早期人民军队发行的报刊及开国大典当日的《工人日报》。驿站还收藏了《毛泽东选集》《历史在这里沉思》《原始社会史》以及冀察热辽的书刊等珍贵的红色教育书籍。

  此外还有赤峰地区的红色文献,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各级党组织在赤峰发行的《民声报》《群众日报》《群声报》和《牧农报》等。

  其中赤峰籍英雄事迹专版是陈列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五四运动爆发,赤峰各界成立了外交后援会、学生救国团。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涌现出一批革命先驱。展厅内通过报纸、书籍、画册等形式详细介绍了韩麟符、郭俊卿、徐汉林、杨维翰等人的英雄事迹。

  在赤峰建设与发展专题部分,《热河旧影》《辉煌20年》《赤峰日志30年》《红山文史》《魅力赤峰》《旗县区志》等文献展示着赤峰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

  这些文献摆放思路清晰,记录准确,堪称一部历史备忘录。

  在红色物品展柜,陈列着五五式军服、六五式军服、战地通讯设备、医用挎包、手榴弹套、红军刀、迫击炮带,还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军功章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军功章。展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坚持抗战、建立新中国,以及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为主线,通过红色展品、物件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一座赤都,一种文化,一场回忆,一份感悟,一次教育。”

  赤都文化驿站一直秉承着这一理念不断前进,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极大支持和关注。目前驿站已经与30多家单位合作,并签订意向协议成为他们的培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党建基地。

  “赤都文化驿站近年来不断扩大征集范围,加大征集力度,力求在挖掘当地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宋鹰鹤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视界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7版:十三五来自锡林郭勒的汇报(一)
   第08版:观察·乌海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挽住岁月的衣襟
契丹御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