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

——鄂尔多斯市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工作综述
在乡风文明提升过程中,东胜区罕台镇撖家塔村困难群众生活好起来了。吴青奋 摄
环卫工人在东胜区乡镇主干道进行清扫。吴青奋 摄
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折家梁村卫生宣传员上门为村民发放相关资料。吴青奋 摄
东胜区罕台镇九成功村村民自愿当起保护村容村貌的志愿者。乌布其 摄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尔江海子镇城梁村百亩向日葵盛开。 乌布其 摄
垃圾池建设施工中。 组宣 摄
  □玉琢 孟瑞林

  乡村之美,美在乡风民风、美在人居环境、美在文化生活。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坚持高位推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进行谋划和推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紧紧围绕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三个美起来”目标,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环境卫生、推动移风易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灵。鄂尔多斯市以文明乡风助力文明城市建设,用文明之花扮靓美丽乡村,让乡村之美洋溢在村民脸上,流淌在村民心间。

  “立”“破”并举 让乡风民风美起来

  冬日,一场瑞雪过后,祖国北方的牧野乡村银装素裹、美若仙境。走进杭锦旗独贵塔拉镇东口子自然村,红墙红瓦华丽地展现在纯白的视野之中,一看便惊艳;而其内里的“柔软”,也颇具感染力。一处处红墙不只以“红”耀眼,更以“文化”直抵人心。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外醒目。“孝为先、诚为本”在人们心头生根发芽;“善行义举四德榜”的上榜者,也成为村里人争相学习的对象。由外至内,东口子村都在演绎一场全新的蜕变。

  村庄美是外表之美,民风美是根本之美。

  东口子村的喜人变化,是鄂尔多斯市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大行动”的一个缩影。电通了、路平了、水净了,美丽乡村建设照亮了农牧民的生活前程。但是如果农村牧区文明意识淡、邻里纠纷多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农牧民的精神面貌不能真正改变,这幅新画卷所展示的成果,也将难以长期保持下去。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各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灵魂,推进移风易俗、遏制乡村陋习,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使“追求文明、崇德向善”的新风尚回荡在牧野乡村,滋润人心。

  ——组织开展打击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专项行动127次,狠刹农村牧区不良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目前,所有嘎查村实现了“十个一”,70%的农牧户实现了“五个一”,农牧区乡风民风焕然一新,农牧民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深入开展“六个提倡六个反对”活动,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为原型创作文艺作品50多部,“身边好人的故事”巡回宣讲200多场次,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人;

  ——持续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邻居、好婆媳”“文明农牧民”等评选表彰活动,推选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乌兰其其格等一批群众认可度高的先进典型,让群众在评选中受教育,在表彰中受鼓舞;

  ——组织引导农牧民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组织威望高、责任心强、感召力强的村民,成立了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所有嘎查村全部建立“一约四会”组织。

  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蓿亥图村村主任贺挨元现在又多了一重身份——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全旗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办理红白喜事上移风易俗。

  贺挨元从前当过婚礼司仪,在准格尔旗各地走村串镇主持宴会,对当地的婚丧嫁娶习俗那叫一个“门儿清”。

  农村的“硬件”一天天变美变强,但“软件”还有待配套——红白喜事花样繁多,大操大办,有钱的“烧包”,没钱的叫苦。

  2014年,蓿亥图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我当村主任、当会长、当司仪,最清楚该从哪里入手进行改革。”贺挨元历数“乡风文明大行动”以来习俗的变迁:过去聘姑娘,要做上百个“离娘馍馍离娘糕”,现在两盒点心就代表了。过去给12岁的小孩“圆锁”,从生日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大吃大喝,历时2天,现在就是生日中午吃一顿。过去经济状况好的去城里包桌,经济状况差些的在院里搭棚,现在统一到“新风尚宴会厅”——理事会规定,不管你有钱没钱,婚丧大事不出村,宴席不超20桌,餐标不超700元。

  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准格尔旗要求159个嘎查村都要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红白理事会的教育、服务、约束,倡导新事新办、婚事从简的理念,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习俗。

  在准格尔旗铧尖村、公益盖村、蓿亥图村、西不拉村、西营子村和白大路村,先后盖起了宴会厅,都命名为“新风尚”,“新风尚宴会厅”主要就是为村民婚丧嫁娶树立新风。

  蓿亥图村的宴会厅里,张贴了许多宣传画。“糜米酸粥家常饭,党的政策齐夸赞”“绿豆凉粉下下火,乡风文明连着你和我”等标语都是从百姓中征集而来。贺挨元更是漫瀚调的行家里手,他对新事简办的咏叹是:“荞面碗坨锅里蒸,新农民甚时候也要有精气神。”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好民风、好家风、好乡风正引领人们阔步行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征程上,广大农牧民真切感受到齐心向上、清风净流带来的美好生活。

  “治”“建”同步 让人居环境美起来

  隆冬时节,步入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七份子村,只见农家院落干净整洁,放眼北眺,远处的阴山山脉云雾缭绕、依稀可见。“以前,我可不敢让小孩在村里玩太久,生怕一回来就成了‘土猴’。”七份子村村民白重说,那时候道路两侧都是各家各户的柴草堆、灰堆,站在路东口望不见路西头。

  2018年,鄂尔多斯市在全区首家出台《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并出台《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旗区每年安排1.3亿元用于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重拳“治违”、强力“治乱”、全面“治脏”。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我村总结出‘一网三化’环境治理模式,每个社配备1至2名保洁员,资金来源于镇里配备和村民自筹,并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及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形成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新格局,不断提升生产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七份子村党总支书记田茂介绍。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全面推行“户收集户减量、社集中社管理、村负责村运送、镇转运镇保障、旗处理旗统筹”的垃圾收储模式,全市共建设运行16座垃圾处理厂、68处垃圾压缩转运站、51座垃圾焚烧炉,90.9%的嘎查村生活垃圾实现转运处置,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

  “如今,村里小油路四通八达。路边摆上了垃圾桶,还配备了保洁员。”白重笑着说,过去是“走路一身土”,如今是“走路一阵风”。

  在鄂尔多斯市,这已经不仅是某一个村的样子,而是普遍的面貌,一个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熠熠生辉,让美丽乡村不但有了颜值,更有了气质。

  在深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的进程中,与美丽蜕变同频共振的,不仅有广大党员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激情,还有广大群众“响应号召,积极参与”的热情。

  准格尔旗尔圪壕嘎查利用集装箱建起了文明团结超市,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明团结超市占地9平方米,里面的商品都是米、面、洗衣液、盐、酱醋等贴近村民生活的日常用品,却不用村民花钱购买,这里流通的货币是积分。

  尔圪壕嘎查依据村情建立“一推一查八评比”的环境卫生整治体系,居民根据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得分,按照一分一元的兑换规则,在文明团结超市换取相应物品。

  “积分制度,让大家真正动起来,积分超市成了农牧民互学互比互促的新舞台。”村民张德英深有体会地说,虽然超市里的商品不贵,积分不高,却是对大家文明行为的肯定。

  “文明是抽象的,而评价一个人是否文明不能笼统地说,必须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样评价结果才能令群众信服,也才能激发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准格尔旗文明办干部赵改丽说,只有点燃积极性,群众唱“主角”了,美丽乡村建设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如果说“治”解决了表面上的“脏乱差”问题,“建”则要着力解决“底子薄”问题,通过规划、交通、水利、园林等部门综合施策、联手出击,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农牧民群众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人居环境美起来,规划蓝图不可或缺。近年来,鄂尔多斯市所有旗区全部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101个村编制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全市所有旗区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规划编制,全市所有村镇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摸底排查。

  采取“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和“群众自愿、有序实施”的原则,采取“户外补贴、户内自筹”的方式推进户厕改造,全市无害化卫生厕所平均普及率达51.3%,累计完成户厕改造6.2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47.8%,高于全区23.8%的平均水平。

  按照“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沿河和人口集中村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6座,在位置偏远、居住分散的村镇主要依靠微型污水处理装置和移动式污水处理设施治理污水,靠近城区村镇全部并入城市污水管网,实现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

  打造自治区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154个,乡村生态绿量增加7.1万亩,乡村绿化质量提升1.22万亩,农村牧区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的提档升级,正发挥着点“绿”成“金”的“魔力”。

  “送”“种”结合 让文化生活美起来

  穿行于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偶遇老树木屋,沏一壶茶,静看小桥流水。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哈沙图村用“田园+文化”重拾起乡村的记忆,保留住了原生态的美感。

  一处处寓意美好的景观小品,一面面寓意深刻的文化墙,一个个引领文明风尚的宣传栏……这些“会说话的墙”,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形象生动,色彩亮丽鲜活,美化了人居环境,引领着和谐风尚,“秀”出了社会正能量。

  “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全市各地各部门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统筹农村牧区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如今,乡风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鄂尔多斯大地上铺展开来,乡风文明正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为乡村注入灵魂。

  ——“短板”补起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强农牧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向农村牧区延伸。全市51个苏木乡镇、736个嘎查村全部建立了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建成草原书屋73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9个、基层服务点906个,形成了“农村2公里文化圈”和“牧区10公里文化圈”,村村通广播电视比率达98%。少年宫建设,为农村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条件。

  ——“平台”搭起来,群众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每年新创乡村振兴主题文艺作品70余部,实施“你阅读我买单”“文化消费券”等文化惠民工程,组织“三下乡”“惠民五送”等乡村文体活动,乌兰牧骑义务巡回演出1400场以上,送文化下乡活动1000多次,回应了农牧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期盼。

  ——“家底”传下来,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大力培养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等举措,使得文化不仅被“送”到乡间,更被“种”进地里。依托1.1万文化中心户,农牧民自发组建1000多支“文化独贵龙”和乡村文艺队,培育形成了“乡村那达慕”“漫瀚调艺术节”“萨拉乌苏民间文化艺术节”“阿尔寨民间文化节”等民间文化品牌,让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广泛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全市农村牧区苏木乡镇、嘎查村“学习讲堂”100%全覆盖,80%的农牧民党员注册“学习强国”,再加上“农牧民微信矩阵”“村村通广播电视”,让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及时“飞入寻常百姓家”。

  村貌之变、文化传承、理念更新,这些交错纷呈的密集转变,以最直观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乡村生活,见证着美丽乡村建设拔节生长的缤纷过程。截至目前,共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6个、全区文明村镇88个、市级文明村镇123个;50%的嘎查村、90%的苏木乡镇创成旗区级及以上文明村镇。

  放眼鄂尔多斯大地,一个个美丽乡村正让繁衍生息于此的农牧民群众,享有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的幸福时光。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落实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方案,实施好农牧民素质、人居环境、文明创建、移风易俗、文化惠民“五大提升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弘扬时代新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到2025年力争旗区级及旗区级以上文明村镇比例达到55%以上,农村牧区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鄂尔多斯各地正不断加强对文明村镇创建的统筹规划和制度设计,加大组织动员力度、政策支持力度、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持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让“文明之花”在广袤农村竞相绽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鄂尔多斯市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大行动”工作综述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要闻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影像力
文明乡风浸润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