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全市上下团结一致、砥砺前行,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为民造福实际行动上,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业创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亮点频出。
现代化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为了实现工业经济集中、集约、集聚发展,赤峰市举全市之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一区四园”平台,形成了赤峰市东部工业经济走廊。东山工业园区作为这条经济带上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多亿元,入园项目12个,预计总投资800亿元以上。这些项目达产后,产值预期超过1000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物流8000多万吨。同时,赤峰市将东山工业园和元宝山工业园规划为次临港产业区,开启“绿色草原与蓝色海洋相拥发展”大幕,世界采购、赤峰加工成为现实。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不断加大林草生态建设修复力度,加强林草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林草改革,为全市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空间。截至2019年末,全市森林面积45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78%。持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城乡绿化美化和通道绿化“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和高效丰产经济林、樟子松防护林、文冠果元宝枫木油料林、山杏沙棘低产低效林改造、沙化土地林草综合治理“五大基地”建设。率先制定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实施煤烟型大气污染治理、工业废气稳定达标排放、扬尘污染控制3个专项工程。如今,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持续增加,去年达到342天。
就业形式持续稳定向好。围绕促进就业、援企稳岗、提升技能等工作,制定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项政策及配套办法,形成坚固的就业促进政策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证明材料,优化申办流程,充分让群众享受到就业补贴政策。积极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依托重点产业、帮扶企业、扶贫车间、农业合作社等载体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倾力打造就业技能培训品牌,同时建立完善职业培训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审核机制,提高培训质量。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这五年,赤峰市着力在拓宽致富门路、促进群众增收上下功夫、做文章,持续推广“三带一减”产业扶贫模式。全市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带贫减贫示范力强的各级各类扶贫产业园区200个,引进和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77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049个、家庭农牧场529个,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利用北京市京蒙扶贫协作资金,实施协作项目,深入开展人才技术交流,开创了全面帮扶、全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着力营造“安贫可耻、脱贫光荣”的舆论氛围,通过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形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贫困群众思想从“等靠要”转变为“比脱帽”。
截至2019年底,全市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整体摘帽,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12.12%下降到0.28%,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十三五”以来,全市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621元增加到2019年的9683元,年均增幅38.64%。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