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报〗

  我区生态扶贫 受益人口达29万

  本报1月5日讯 (记者  施佳丽)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区多措并举创新生态扶贫机制,29万贫困人口在生态补偿、国土绿化、林草产业中受益。

  全区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7348人,人均年补助1万元。将贫困地区纳入国家级公益林和自治区地方公益林补偿范围,约24.6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利用国家级公益林补偿资金,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万多人参与森林管护,人均收入近5000元。

  与此同时,将90%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项目和特色经济林示范项目资金向贫困旗县倾斜,带动1.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900余元。全区林业重点工程任务总量的70%以上被安排在贫困地区,项目带动15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平均增收2000元,实现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贫困人口增收双赢。

  我区颁发首张

  取水许可电子证照

  本报1月5日讯 (记者  张慧玲)记者从自治区水利厅获悉,近日,自治区水利厅为内蒙古荣信化工有限公司颁发了自治区首张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标志着自治区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应用推广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悉,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高频推广应用的电子证照之一,是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实行取水许可“一网通办”的重要方面。本着“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路”的原则,自治区水利厅对取水许可电子证照推广应用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下一步,水利厅将加快与自治区政务“一体化”平台的融合,实现电子证照的“亮证”和“扫码”功能全覆盖,切实提高取水许可管理水平。

  包头市首家

  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成立

  本报1月5日讯 (记者  袁溪)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包头市土右旗近日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这也是该市成立的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标志着全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据了解,该交易中心主要提供农村承包土地(草场)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及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业类知识产权以及农村小型自建工程项目招标、产业项目招商等村集体资产和资源的流转交易、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招标等10个方面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交易中心由土流集团负责运营,将大数据、卫星遥感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确权、颁证、核验、登记等各个环节,确保土地权属清晰,实现土地资源数字化。同时,将依托土流网和农交网平台,将包头市农村牧区的资源资产在全国和全网挂牌、推广、竞价,吸引各地家庭农牧场、涉农(牧)企业、其他投资机构等投资兴业,促进包头市农村牧区资产资本化、资源市场化、农牧民增收多元化。

  赤峰市林下经济

  从业人数达20.5万人

  本报1月5日讯 (记者  施佳丽)记者从自治区林草局获悉,赤峰市近年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品、木材加工、林下种养采集、森林沙漠生态旅游、林木种苗花卉五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设施林业2.3万亩,发展木材加工企业300家,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面积达399.8万亩,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17个,林下经济从业人数20.5万人。

  同时,赤峰市立足贫困地区特色和优势,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3958人,并把脱贫攻坚与林业工程建设相结合,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涌现出宁城县、林西县等经济林脱贫典型。宁城县现有果树经济林面积21.4万亩,年产水果13.5万吨,年创产值6.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有9560人实现稳定脱贫;林西县以“七合堂”模式为引领,发展蒙古野果经济林9万亩,年产果品14万吨,年创产值3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600元,有1.8万人实现精准脱贫。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评论
   第06版:乡村振兴
   第07版:云上103
   第08版:观察·兴安
致读者
〖播报〗
伊金霍洛旗开启“美颜”模式
用生态宜居 擦亮 美丽乡村底色
“种苗本土化”追梦人
订单种植 对咱菜农挺重要
“冬天来我家大棚观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