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文艺之光铸牢团结奋斗精神之基

——近年来内蒙古文艺创新发展巡礼
1月1日至3日,舞剧《骑兵》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舞剧《骑兵》中,主人公朝鲁与战马尕腊的情谊感人至深。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我区经典杂技节目《五人踢碗》的演员正在辛苦排练。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舞剧《骑兵》再现战马嘶鸣旌旗猎猎的战争场面。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智华 摄
雕抟刻意——内蒙古雕塑艺术展吸引观众驻足欣赏。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在第十七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吸引观众参观。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首府中学生参观乌兰牧骑60周年大型图片展。本报记者 王磊 摄
小朋友亲手制作灯笼,传承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演出结束后,舞剧《骑兵》演员谢幕。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智华 摄
第一届内蒙古舞台美术展向观众全面展示我区舞美领域的创作成果。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舞蹈《爷爷们》惊艳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舞剧《骑兵》剧照。 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智华 摄
在内蒙古展览馆,观众正在观看中华文化先贤新影像展。本报记者 王磊 摄
  □本报记者  柴思源

  新年伊始,一部讲述内蒙古骑兵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谋求祖国解放英勇战斗的恢宏史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让首都观众重温峥嵘岁月。

  1月1日至3日,舞剧《骑兵》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亮相,让内蒙古舞台艺术迎来高光时刻,更让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流淌于人们心中。“战争残酷,英雄不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如此生动鲜活的主旋律题材作品并不多见,希望《骑兵》让全国的观众看到。”每一次落幕,现场好评不绝于耳,观众沉浸于艺术强大的感染力之中,纷纷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区文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为文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集中出台繁荣文艺发展、促进创作生产的高含金量政策,为繁荣发展文艺鼓舞士气、谋定全局——2018年,我区发布生态文明建设选题、弘扬乌兰牧骑精神选题、航天城建设和发展选题等11个重大现实题材创作选题,供具有创作意向和能力的区内外艺术家、创作团队自由选择创作;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指导意见》出台,明确要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乌兰牧骑、弘扬蒙古马精神、守望相助理念、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化转化等5大选题方向进行创作;为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更好地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治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项目启动,确定20个创作项目。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下,我区文艺作品“高峰”涌现,以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昭示着“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价值所在;以观照现实的思想主题,谱写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音符。

  把握时代脉搏 勇攀文艺高峰

  “开头有多甜,结尾就有多虐,致敬军人!”

  “《守望相思树》太感人了!军嫂不易!”

  去年11月,根据发生在内蒙古三角山哨所的“相思树”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电影《守望相思树》在全国上映,线上线下掀起观影热潮,观众纷纷在社交平台发布影评。

  “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聚焦时代主题,反映社会现实。如今关注国防、关心军人、关爱军属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自觉。影片表达的就是对军人荣誉的维护、价值的褒扬和付出的肯定。”全国青联委员、影片出品人、总制片人温馨说。作为入选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的扶持项目,电影《守望相思树》聚焦军人军属,动人的演绎让人们更加理解了军嫂的艰辛,懂得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军人家庭的无私奉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重大事件、重要历程攸关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命运,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活水。

  近年来,我区聚焦重大现实题材主题的文艺作品百花齐放,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广大文艺工作者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创作,讴歌党、讴歌各族人民的佳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人民心间。

  影视创作立足时代课题。电视剧《安居》获得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现实题材优秀电视剧大奖”,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被列为国家广电总局2018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剧本重点扶持项目,电影《片警宝音》被国家电影局列为全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9部重点影片之一,电影《黄大年》获全国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美术书法创作绘就时代风貌。我区青年画家颉元芳的水彩画作品《远方》生动刻画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憧憬,一举摘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实现了我区中国美术奖最高奖零的突破。草原四季——亮丽北疆美术作品展、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等一系列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深入百姓生活的艺术成果。

  舞台艺术精品演绎时代精神。话剧《国家的孩子》入选第十三届国家“五个一工程”作品奖;文旅深度融合的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成为内蒙古的文化旅游大IP;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斩获“文华”大奖,填补了我区在“文华”奖领域的空白;舞蹈作品《爷爷们》《黑缎子坎肩》先后摘得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舞剧《骑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全区文艺工作者歌颂真情、定格感动、书写人民,用一部部精品记录时代足音。

  坚定文化自信 汲取精神力量

  日前,“红色百年内蒙古”重点创作剧目原创民族管弦乐《蒙古马》在呼和浩特首演。首演现场,在国家一级作曲、蒙古族指挥家叶尔达的指挥下,演奏家们相互配合,马头琴、四胡、火不思、陶布秀尔等传统乐器相得益彰,时而婉转柔美,时而豪迈悠长,丰富的音乐语言让观众忽而置身万马奔腾的豪迈壮阔,忽而融于静谧安详的草原夜色。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蒙古马》所体现的蒙古马精神,以及民族管弦乐这种呈现形式,都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积淀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叶尔达说。《蒙古马》节奏变化多样,让马头琴等乐器突破传统演奏方式,并将呼麦、长调等传统民族唱法融入其间, 让蒙古马忠诚、勇毅、顽强的象征意义与文化魅力凭借精湛的艺术手段得以彰显。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我区广大艺术家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扬乌兰牧骑团结凝聚、亲如一家的光荣传统,用文艺推动各族人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著名作家肖亦农查阅上千万字的文史资料,数次前往民族地区寻找鲜活细节、时代气息和生动人物,历时12年完成长篇小说《穹庐》,全景式展示了1920年前后布里亚特草原的峥嵘岁月和布里亚特人一路征战回归祖国的征程,围绕捍卫、生存和回归主题,完成了一次对民族命运、国家兴衰、战争与和平的书写。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第五批“舞台剧精品创作”扶持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的京剧《大盛魁》,深挖大盛魁商号当年的经商之道和商业成绩,以及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的历史故事,将大盛魁商号开放包容、互联互通、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厚德载物的儒商精神通过京剧的唱、念、做、打表演形式呈现给观众。舞蹈《黑缎子坎肩》将产生于十八世纪中下叶的鄂尔多斯民歌《黑缎子坎肩》用舞蹈进行巧妙的情感转化,欢快的节奏、激昂的音乐,再加上舞蹈演员们张扬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让不少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蒙古族舞蹈的真诚与魅力。

  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舞剧《骑兵》专家研讨会上,谈到《骑兵》成功的奥秘,许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说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内蒙古骑兵是民族的集体记忆,《骑兵》通过将骑兵战士为人民而战,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壮举进行深度创作,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性和舞蹈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为主旋律题材运用高雅艺术形式进行呈现提供了成功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是民族自信的基石,也是文艺之花的生命之源。

  为迎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项目启动实施,除了入选该系列项目的民族管弦乐《蒙古马》和舞剧《骑兵》大获成功以外,展现内蒙古各民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大型交响乐《旗帜》、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的民族歌剧《江格尔》、以蒙古马为核心元素的国画长卷《万马奔腾图》等项目也正在加紧创作创排。它们立足弘扬优秀文化资源,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激发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凸显着文艺作品的时代价值。

  传承红色基因 共筑精神家园

  “我的父亲就是一名骑兵,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还居住着老一辈骑兵战士。每每看见他们,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多年来,这种创作愿望一直藏在心中。”谈到《骑兵》的创作动机,总导演、编剧何燕敏激动地说。

  与何燕敏一样,《骑兵》团队中有不少人与内蒙古骑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演员维力斯在剧中扮演骑兵战士,而他的外公就是曾经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内蒙古骑兵,参演《骑兵》让他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要用舞蹈向那个年代致敬,用行动传承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的信条。”维力斯坚定地说。

  一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引导各族作家艺术家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是否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要的思想价值标准。一部又一部书写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艺术精品相继问世,优秀文艺作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话剧《国家的孩子》取材于草原母亲抚养三千南方孤儿的壮举,描绘了各民族儿女守望相助的动人画卷;话剧《热土》以冀察热辽“鲁艺”在赤峰办学的史实为创作背景,揭示了文艺必须根植热土、情系人民的时代主题;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中,已经上映的电影《海林都》和《红色之子·单刀赴会》成功掀起了崇拜英雄的风潮……一系列红色经典文艺作品的创排,引导人们求真、崇善、向美,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艺作品通过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入新时代,跨入新阶段,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定将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同心筑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近年来内蒙古文艺创新发展巡礼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要闻·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以文艺之光铸牢团结奋斗精神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