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十一个坚持”阐明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根本要求、法治道路、首要任务、重要地位、总目标、工作布局、工作方针、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重大问题,既是重要战略思想,又是重大工作部署、实践要求,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一致、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
□黄伟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不断开拓法治建设新境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我们要不断汲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郑重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在党的历史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其历史地位可以概括为“四个是”,即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理论的力量来源于它鲜明的时代性、伟大的实践性、缜密的系统性和明确的指向性。
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
第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强大的实践性。理论创新发展无止境,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是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境界。习近平法治思想源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彰显出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品格。习近平法治思想根植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法治实践进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又是对中国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法治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当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
第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缜密的系统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体现出系统性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际出发,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把握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这一着力点,把握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基本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工作布局,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工作方针,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等重大关系,既要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又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第四,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具有指导地位,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指向性,体现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全面依法治国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基本问题作出了清晰回答,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法治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这一思想为我们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更具实践广度、现实深度、历史厚度的思想理论支撑。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涉及全面依法治国的方方面面,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和战略部署。 “十一个坚持”,立足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立足党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紧紧围绕新时代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工作要求。
第一,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充分发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这一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作用,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加强党中央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健全完善“三统一”“四善于”的领导方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
第二,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必须更全面、更深入、更广泛地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与核心价值,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着力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走的唯一正确道路,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制度安排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使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建成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开创不同于西方的法治文明,向世界提供法治的中国方案。我们要学习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 三权鼎立”“司法独立”的路子。
第四,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即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坚定做到“两个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重点加强合宪性审查工作和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同时,要向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加大宪法宣传教育力度,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第五,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即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逐步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
第六,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即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以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有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平公正正义、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突出监督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监督能力,形成监督合力;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强政治保障、队伍保障、制度保障、物质保障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抓好党内法规的制定,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第七,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作用的相关性,必须彼此协调、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这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必须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内在统一,是法治建设的三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建设。同时,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法治国家是根本任务和远大目标,法治政府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任务和普遍要求。
第八,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方针,即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实现“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正公开、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目标,推进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公正司法是依法治国的防线,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深化执行体制改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司法制约监督,最终建立起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工程。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第九,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辩证处理的重大关系,即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科学方法。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确保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又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补短板、强弱项。完善涉外领域立法,强化涉外法律服务保障,服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国际法运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十,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即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专门工作队伍,推进法治专门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法律服务工作者把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作为法律服务人员从业的基本要求,使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依法依规诚信执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推进法学院校改革发展,加大涉外法学教育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十一,清晰回答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即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兼备的重要标准。要坚持依法治权,用宪法和法律法规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
“十一个坚持”,规划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支撑起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厦的整体框架,阐明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这“十一个坚持”,涵盖面广、原则性强,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根本要求、法治道路、首要任务、重要地位、总目标、工作布局、工作方针、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是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方针、原则的最新概括,是指导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和“方法论”。这“十一个坚持”,既是重要战略思想,又是重大工作部署、实践要求,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战略与战术相一致、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但要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工作要求,还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鲜明的政治导向、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
一是深远的战略思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用科学思想方法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特别是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这一科学思想方法,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比如,在时间维度上,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在空间维度上,注重高屋建瓴、谋划全局,如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不但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还要强化法治思维,还要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开展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核心利益;在系统维度上,注重整体布局、协同推进,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方针,又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重点任务、法治环节。
二是鲜明的政治导向。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各方面,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立场,依法保障人民权益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是事关法治建设政治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决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决不能走西方“宪政”“ 三权鼎立”“ 司法独立”的路子。
三是强烈的历史担当。担当是一种责任、勇气,也是一种刚毅和胆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是勇于担当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坚定引领者。比如,在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直面问题,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法治道路方向问题上,旗帜鲜明、信号明确,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维护实现人民利益问题上,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加快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如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在关系国家发展未来问题上,咬定改革不放松,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充分展现了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推进变革义无反顾的坚定意志和恢弘气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处处闪耀着对党治国理政、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乃至人类世界发展的忧思和使命意识,展示出把使命放在肩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的担当精神。
四是真挚的为民情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把公平正义作为法治价值追求,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着力科学立法,立法为民,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着力提升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既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情厚谊,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根本需要、融入于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与幸福追求。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奉法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和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任务。实现宏伟蓝图,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