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陆续发布或动态调整了返乡政策,在强调“非必要不返乡”的同时,细化了对个人在返乡后的行为要求,如返回后第一时间向所在村部或社区报备,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回的人员要实行“14+7”集中隔离观察,期间做2到3次核酸检测。但与此同时,返乡路途中的防疫“短板”却并未获得足够重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离春运还有十余天,不少人员已在近期选择返乡。
一些家在城郊、乡村或邻省的人往往会选择乘坐价格相对低廉的客运汽车。还有一种返乡方式是在非官方的拼车组织里发布消息,与素不相识的几个人共同乘坐一辆私家车回乡。均摊后,每个人所需支付的车钱并不高,而且还能直接送到家门口,这种方式越来越受到欢迎。
这些返乡选择虽然便捷,但路途中却存防疫短板,增加了产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一些城市的客运汽车站和城乡巴士不用身份登记,也不用经过测温,可以直接交钱上车。这就意味着,万一当中出现感染病例,防疫人员将很难及时锁定其同行者,并追溯他们的行动轨迹。如果说正规营运车辆还有一定的消毒措施作为保障,这些来来回回的私家车更是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
还有一些返乡人员没有形成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意识。在乘坐火车、公交、地铁时随意摘口罩对话或者串车厢的、为了蒙混过关使用假健康码的、回乡后不第一时间报备还随意走动的,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当前的疫情防控。
在过去一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地积累了不少科学、精准防疫的经验,已经处于有准备的状态。但眼前又一次在考验这道防线是否坚固。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避免松懈与大意,为了过个平安年,进一步织密疫情防控网已经刻不容缓。
各地在加大对返乡人员宣传正确的返乡知识之外,需要抓紧顺着返乡路摸清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防疫“短板”,及时采取规范或限制措施,斩断由此可能引发的疫情传播链条。
(新华社合肥1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