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韩卿立
“新建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改良盐碱化耕地12.2万亩。全区粮食产量732.8亿斤,实现‘十七连丰’……”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20年农业发展的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由于自然条件严酷、耕地开发利用强度大、科技支撑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区耕地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如何强化科技支撑,突破技术瓶颈,是我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耕地保护与利用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院长路战远说。自治区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强化科技支撑,促进耕地高质量保护与永续利用”的提案。
路战远认为,我区作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在耕地不同程度退化、地下水位下降、面源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科学界定新一轮土地利用属性及林地、草地和耕地比例和面积,妥善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既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又为北方生态屏障建设留足资源空间。
路战远建议,自治区应进一步提升耕地保护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尽快设立和启动“耕地保护和利用科技工程” “耕地保护和利用重大科技专项”,加大投入力度,突破耕地保护与利用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攻克一批耕地退化阻控、地力培育和作物丰产高效等“卡脖子技术”,提供内蒙古耕地保护与利用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保护与利用的科技支撑力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