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电影凭借其参与性强和制作简易的特点,迅速风靡大学校园,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形式之一。于是,我开始了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初体验。我慢慢发现,学生们在微电影摄制过程中“设计”人生,涤荡心灵,激发出了很多在课堂上被忽略的优势与亮点。他们在拍摄中树立自信、突破自我,体验别样人生,能够培育坚定的人生理想与信念。
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坚定了我微电影实践教学的信心。一位2018级的学生,曾经,在同学眼中,他沉默寡言,是个“独行侠”;在老师眼里,他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业和未来对于他就是一个大问号。2019年6月,学校筹备拍摄反映大学生士兵的微电影《十八岁我当兵到部队》。身材魁梧、外形俊朗的他一下就被选中,扮演士兵的角色。穿上军装那一刻,他好像马上找到了自信,也开始和大家说笑了:“我得收收肚子,要不穿上军装不好看。”他和其他9名扮演士兵的学生演员在烈日炎炎下,一起整军装、站军姿,进行400米障碍训练,流下汗水。在微电影拍摄中,他品味到了“全班为你过生日”的浓浓战友情,也接受了部队教育的洗礼。在拍摄团队中,他还不断与别人碰撞着创作的思想和灵感的火花。这些都让他内心真实的自我得到充分展示,身心潜能不断发掘出来。
微电影拍摄完成后,他像是换了一个人:成为了班级的生活委员,不再是“独行侠”,对学业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忱。每每看到那一抹军装绿,他的眼神里总流露出无限向往。
2020年疫情后的秋季学期开学,他没有返校,老师收到了他的微信:“亲爱的老师、同学,我去当兵了。上次的那部微电影,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成为军人的种子。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真正穿上军装,去保护人民。”
校园里的微电影,题材多取自于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场景,集中反映学生在校园生活、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思考与困扰。熟悉的拍摄场景,相似的生活经历,面临共同的青春难题……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种子慢慢在微电影的形、声、光、色的综合作用下生根发芽。一部没有流量明星的大学生微电影,却可能引发众多大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给青年学子带来巨大的榜样力量。
(作者系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