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万物生。纷至沓来的踏青游客,让浩坤湖景区的船工劳可团分外忙碌。
家住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的他,在驻村第一书记刘栋明等人的帮助下,成功甩掉贫困帽子。3年前,这位广西区委组织部干部前往浩坤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全村在家门口端起“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有刘书记这样的优秀人才继续带领我们搞建设、奔小康,脱贫后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劳可团的脸上挂着幸福的喜悦。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同样指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胜其非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驻村第一书记这支不能撤的队伍,正抓实抓细抓强基层党建,以政治、物质、精神“三笔财富”,为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打造“政治财富”
一身休闲装扮,头发挽在耳后,皮肤略显黝黑。铁角城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建红的举手投足,活脱脱已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样子。
2018年6月,在甘肃省体育局下属部门从事人事工作的她,赴华池县担任乔川乡铁角城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村集体收入为零,贫困户没奔头,发展没方向——当年的铁角城村,让张建红深感脱贫之艰。
在年轻党员干部中选优配强,重建村“两委”班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用武之地;组织开会讲政策,带领党员干部以劳动锤炼党性;通过民主议事等方式,主动听取群众需求……张建红从整顿党支部入手,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日益增强。
“当前,我们正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龙头作用,不断聚焦问题、突破难点、滚动整顿、查缺补漏,进一步推动‘软弱涣散’变‘坚强堡垒’,让党员干部始终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推进乡村振兴,张建红信心满满。
——壮大村集体经济,集聚“物质财富”
四川凉山州螺髻山脚下,坐落着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普格县。它是该州七个最后实现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在普格县德育村第一书记王新的带领下,这个昔日没有产业、没有资金、没有技能的大凉山村庄,找到了“电商+文旅”的致富新路。
2017年12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工作的王新赴德育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积极履行第一书记职责,带领全村37名党员冲在前、干在前,建立了妞妞嫫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企业,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
如今,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正积极发挥党建引领,聚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现有产业,不断提升村庄“造血”能力,以“传帮带”方式为当地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留下“精神财富”
“推进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扶志,最根本的是改变村民的思想。”由宁夏固原市生态环境局选派到西吉县偏城乡上马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郭荣军如是说。
上马村将党支部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人才向一线集聚,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充分彰显,提振了全村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
建立乡村文明评比制度,以户为单位,对“好媳妇”“好公婆”“致富能手”“卫生标兵”等20余项实行积分公示和表彰;建立爱心超市,村民可用文明积分兑换商品,激发内生动力,推进移风易俗;在村民家门口挂二维码,手机扫码即可看到制作精美的“脱贫历程”,增强劳动致富信心……
在第一书记郭荣军的带领下,全体党员为构建文明乡风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的村党支部,正带领上马村一步步实现由内到外的美丽“蝶变”。
变化的村庄,折射的是第一书记不变的初心。
“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是长滩村发展文化旅游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宝贵资源。”翻开驻村干部王小权的扶贫日志,这位第一书记在细致调研考察后为长滩村谋划的发展思路清晰可见。
2019年3月,中组部干部王小权克服家庭困难主动申请参加贵州省台江县定点扶贫工作,到任1个月就走遍老屯乡20个村寨。然而,因为一场车祸,他倒在了扶贫路上,生命永远定格在45岁。
“小权书记为村里发展找到了方向,我们必须接力干好。”长滩村驻村第一书记龙承元说,小权书记探索出的“党员积分制”,提升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要坚持和传承下去。
王小权曾这样说过:“在脱贫攻坚中所要做的事情,必须经得住历史考验。等到二三十年后回头来看它,还是有生命力,我们才对得起这方群众。”
如今,接续奋战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的第一书记们,正在以实干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群众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记者 丁小溪 李力可 马思嘉 曹祎铭 梁军 潘德鑫)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