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内蒙古牢记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精心呵护好祖国北疆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本报记者 韩雪茹 韩继旺
胡日查 高敏娜
地处祖国正北方的内蒙古,群山巍峨、层林叠翠,绿草如茵、大漠浩瀚,沃野千里、百谷飘香,大河奔流、湖泽遍布,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这里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大兴安岭森林;有亚洲最完整、面积最大的火山群地貌——阿尔山世界地质公园;有世界唯一以沙漠为主体的地质公园——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这里还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鄂尔多斯、阿拉善等不同类型的天然草原风光。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内蒙古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让美丽内蒙古呈现出更加亮丽的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大生态系统,要尊重规律、开拓思路,深入研究如何在这个大生态系统下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光伏板下面适合种什么、干什么,要请专家科学论证,谋定而后动,更好地把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企业和农民等各方的利益兼顾好,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月22日至24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呼包鄂三市调研时悉心叮嘱。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式已经蒙尘远遁,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坚定的系统思维、综合考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推进。
突出重点,严格制度。在草原重要生态功能区不再新上矿业开发和新建风电、光伏项目,对已经形成的矿业和风电、光伏项目,服务期满后坚决退出;对已经形成的露天矿“大坑”实行“一矿一策”,提高治理标准和科学治理水平,最大限度恢复原貌。
统筹谋划,系统治理。“河长制”“湖长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环保“紧箍咒”连续颁布、环环紧扣,构建起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全面保护,依法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环境资源法律制度相继出台,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天蓝地绿水清——快速增加的一个个生态宜居之地,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橱窗”,更是承载着万千百姓福祉的美好家园。
镜头1——
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
春日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百鸟翔集。乌毛计泄水闸是乌梁素海向黄河排水的出口闸,清澈的水流从闸下奔涌而出,顺着退水渠流动24公里后汇入黄河。
“我们在乌梁素海流域内各重要节点设置了28个固定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0个浮船站,乌毛计监测站就是其中的自动监测站点之一,主要监测指标包括COD、总磷、总氮、氨氮等11项指标,通过乌梁素海湖区生态天眼智慧监管平台,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全面、准确掌握乌梁素海的水质状况。根据监测数据,乌梁素海水质能够稳定达到五类水质,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而且呈现逐年向好的态势。” 巴彦淖尔市环境信息监控中心副主任高伟说。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承担着黄河分凌分汛、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田退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乌梁素海,加之生态补水不足,乌梁素海的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V类,湖区面积大幅缩减,让这颗“塞外明珠”一度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治理思路,把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同步推进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拉山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修复,一场点源、面源、内源综合治理战役全面打响。
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与以色列合作建设沙漠综合治理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做到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全收集、全处理;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引导企业和农民绿色生产,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乌梁素海湖区,开展内源治理,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在湖区周边,全面开展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2020年,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名单,这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杜占贵介绍,全流域生态修复治理目前共整合和争取实施各类项目55个,涉及资金65.03亿元,按照“山、水、林、草、湖、田、沙、能力建设”和“点源、面源、内源、生态补水、物联网建设”及“水生态治理”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施策,乌梁素海水质整体达到五类,局部达到四类,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镜头2——
“含绿量”高了 “含金量”增了
春回大地,万物莛蕤。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成片的沙棘顶出了嫩绿的芽苞,随风摇曳。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沙地。
“从前,这里春秋时节经常刮沙尘暴,风吹沙起、昏天黑地,嘴里鼻子里都是沙子。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一眼望去遍地都是绿色的植被,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好生态带来的好生活。”55岁的白吉林白乙拉满脸笑容地说。
白吉林白乙拉家所在的哈吐布其嘎查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这里生态环境严峻,荒漠化、盐碱化土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4%。而这里的农牧民主要经济来源以养殖业为主,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负担。
作为兴安盟唯一的牧业旗,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气候条件等原因,科右中旗草原生态系统曾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从漫漫沙地到片片绿洲的转变,源于禁牧、禁垦、禁伐“三禁”政策,以及“三北”防护林、盐碱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的大力实施。
近年来,科右中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为主题,大力开展防沙治沙生态建设。
2018年,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蚂蚁森林”防沙治沙项目落户科右中旗,累计完成柠条、沙棘栽植面积4.85万亩。同时,该旗大力引导农牧民减少放牧养羊,改为圈舍养牛,通过禁垦、禁伐加速自然生态修复,确保禁牧工作“禁得严、禁得住、不反弹”。
造林护绿“组合拳”换来亮眼成绩单——
2020年,科右中旗森林覆盖率比2014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比2016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全旗沙化土地有效恢复比例达到88.4%。
“含绿量”高了,“含金量”增了。如今,在科右中旗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南三苏木”,流动沙地已经被防护林牢牢锁住,长出了成片的沙棘林;荒山变绿的额木庭高勒苏木依山傍水、瓜果飘香,特色林果业、多彩乡村游铺就了百姓致富路……去年10月,科右中旗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大步行进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的科右中旗,方向更加明确,行动更加坚定——
“下一步,我们要在常态化抓好‘三禁’工作的基础上,计划投资1.4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京津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21.4万亩,同时做好我旗北部地区自治区级草原公园申报工作,抓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旗创建工作,全面推进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旗委副书记、旗长郭堂信心十足:“今年,我们要实现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确保到年底分别达到18.8%和70%,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有效恢复比例达到95%。”
万丈高楼,非一木之聚;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十四五”开局之年,昂首阔步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
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全域治理,从多头管理转变为统筹协同。《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生态廊道和草原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黄河、西辽河、嫩江、黑河、“一湖两海”等流域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完善“五大沙漠”“五大沙地”防沙治沙体系,构建集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沙漠、沙地于一体的全域生态安全格局。
无愧时代的回响,不负青山的作答。
内蒙古统筹治污与筑景、生态与业态、治理与开发,突出重点,标本兼治,让这片碧绿更绿、这方蔚蓝更蓝、这份纯净更纯,让山河无恙、万物和谐、人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