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育树培根 育人铸魂

童心演绎歌声里的红色故事。(资料图)
“小小先锋宣讲员”们与老师交流党史学习心得。
精心绘制“党在我心中”板报。
学好党史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
思政课一体化美育展演。
红领巾心向党。(资料图)
萌娃合唱节放歌颂党恩。(资料图)
思政课展示——《中国有了共产党》。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本报记者  刘志贤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夯实立德树人的基础,增进“五个认同”,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傅锁根说。

  一节气氛热烈的思政课堂

  4月9日上午,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教育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主会场活动在敕勒川绿地小学举行,五年级2班的路琦琦老师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中国有了共产党》。课堂上,老师以“开天辟地的大事”开篇,引导学生们将各自前期预习收集到的党史资料、仁人义士的事迹等分享给其他同学听。紧接着,在小组汇报环节,同学们通过情景重现的形式,直观地呈现了中共一大召开时的情景,课堂从红船精神延伸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抗疫精神等。在课堂尾声,老师问同学们:“长大后,你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警察,守护人民安宁!”“我要当一名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我要做一名教师,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不知不觉中,课程在师生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

  敕勒川绿地小学党支部书记斯琴介绍:“学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课程启智,开发了一系列‘多元自主、美小大成’的‘和美’幸福课程,课程以全面、个性、童心为基本要素,从小处、实处入手,力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趣味化、童心化、生活化,满足学生多元选择、自主成长、红色传承的需求。”

  一条课程思政的创新之路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和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创新工作路径,走出了一条特色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之路。

  学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明确各自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其中所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从课程所涉及专业行业、文化历史等视角,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促进知行合一、德能兼修。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现对中职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

  此外,结合中职生特点,学校创建了“一、三、五”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指导——导学案”“三种方式——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拓展学习”“五个环节——预习、交流、展示、拓展、反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习惯的养成、人格素质的形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每堂课都要建立德育目标评价机制,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教育通过拓展延伸或活动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育人方式改革,目前,临河一职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初步建立,学生们找到了自信和自我,懂礼仪、行孝道、知感恩、讲文明行为已蔚然成风。学校被团中央确立为首批“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创新试点单位”和“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

  一所试点学校的育人导向

  为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真正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融入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守望相助理念和“三个离不开”“ 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扎根学生心中,把中小学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今年,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在全区中小学启动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工作。

  经各盟市推荐,最终确定全区12个盟市的12所学校为试点单位。作为试点学校之一,兴安盟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制定了更加细化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在课堂教学方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构建鲜活开放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始终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将思政铸魂融入到课堂内外育人全过程。不仅努力打造有力度、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同时,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全面落实“学科德育”渗透,努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此外,学校不断研究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形式,开展“德育六道门”与“每天进步一点点”融合活动、开展“新三好”“十彩星”评选活动等,引导学生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秉承“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发挥教育功能,打造具有中国底色的校园文化”的理念,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厅“石榴籽在行动”、建设学校“爱国教育基地”、设立“道德银行”和“爱心聚”展厅等,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育核心工作来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内蒙古在行动——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从娃娃抓起,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各地各校着力构建一体化联动机制,重点在课程融入、主题活动、实践体验上下功夫,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建设“同频共振”;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一体化育人体系,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心同行”;着力构建一体化体制机制,通过构建教材教学、教师队伍、教研科研的一体化,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协调贯通”等。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环境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和谐育人环境。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基、价值观之基、精神文化之基,培育民族团结之根,浇铸民族和睦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内蒙古各族青少年时刻准备着!

  (本版图片除资料图片外,均为本报记者 王磊  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特别策划
   第08版:观察·阿拉善高新区
育树培根 育人铸魂
扣好人生 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