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卜子村“两委”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

  □本报融媒体记者  韩继旺   

  乌拉特前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霞  屈荣

  4月初以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新任支部委员刘玉一头扎在承包村集体的33栋大棚里,精心侍弄移栽进来的一棵棵“白梨脆”香瓜苗。看着绿油油的瓜苗一天天茁壮成长,他悬着的心也落了地。“日光棚里再套层小拱棚,算是上了双保险,不然一场大风刮来就绝收了。”刘玉说。

  呵护这些瓜苗苗,刘玉可是费了心。他专门聘请乡喜配肥站的技术人员在日光棚前安装了墒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土壤含水量、土层营养、棚内温度,根据瓜苗生长列出“需求清单”,适时补水、补肥、控温。

  马卜子村土地盐碱化严重,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村。经过几年精准帮扶顺利脱了贫。脱贫摘帽后,村“两委”一直在寻找巩固脱贫成果、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可靠路子。“马卜子村地势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品质相当好。种瓜果是个不错选择,村民担心的主要是技术和气候问题。”村党支部书记杨占荣有了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就这样,村“两委”商议,利用马卜子村旧学校旁边的一块村集体空地,建日光大棚。路子有了,但要动员村民筹资,杨占荣把握不大。他找到镇政府寻求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镇政府向上级争取到扶贫资金220万元用于新建日光棚,帮助马卜子村巩固脱贫成效,让脱贫户能够有棚种、有工打、有利润分。

  去年,34栋日光温室大棚竣工,村里动员种植大户先行先试,怎奈“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这些种植大户会种玉米、葫芦、大田瓜,但遇到温室大棚就没有那么得心应手了。再加上冰雹、大风袭扰,维修增加了大棚种植成本,最终,大棚收益“来五去五”没赚上钱。学费交得不算多,就是白辛苦一遭。今年年初,杨占荣主持召开村“两委”种植研讨会,专题研究村集体大棚种植问题。他说:“大棚种不出好效益来,还想让农民入股村集体经济,还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你们说可能不可能?”杨书记一锤定音,要求村“两委”成员主动带头认领示范种植大棚。

  支部委员刘玉是种植能手,他成立的玉稼兴合作社与广东东莞测土配肥公司合作多年,一直驻村搞“水肥一体化”试验,该公司是华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定点单位,每年培养多位具有硕博学历的农业专业人才。驻村多年,该团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许多新思路、新技术,与刘玉以及当地农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依靠这样的技术后盾,刘玉自然成了牵头种大棚的最佳人选。

  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慧也从村集体认领了大棚,种植的葡萄树、樱桃树已经从1尺高的干枝丫变成了粗壮的根枝,长过了头顶,泛了新绿。“先种起来,在种中学、在学中种,学会了技术、探出了路,种出来的葡萄、樱桃我就给各家各户分去尝尝。只要种好了,我就把技术教给村民。”张慧说。

  老党员付大虎多年在外经商,年初回村想蹭蹭村“两委”干部种大棚的热度,投资50万元新建了占地18亩的钢架冷棚15栋,购买了几千棵果树苗,种满了红杏、雪梨、苹果、李子等果树。“3年结果实,前期只投入、无产出。3年后,我会在马卜子村建设一片百里飘香的百果园!”付大虎信心满满地说。

  日光棚像是村里的一景,来来往往的村民都在探头观察。刘玉整日步履匆匆地在大棚间穿梭,与种苗供应商派出的两位专业技术人员同吃同住,白天安排30多位大棚工人开展日常工作;晚间回到合作社与乡喜驻村人员一起研讨种植方案;夜晚躺下,还在制作小视频传送快手平台,广泛联系收购商。杨书记时不时与村“两委”电话调度大棚工作进度……

  “今年,我们必须让大棚有个好收益,让村民看到增收的希望!”这是马卜子村“两委”成员的一致想法。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广告
   第04版:云上103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内蒙古足球
   第07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8版:影像力
〖云吧〗
纳林陶亥镇:矿区见绿不见煤
云闪
小小窗花助力防火宣传
马卜子村“两委”做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