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兴,百业兴;农牧业稳,全局稳。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牧业,既关乎百姓生计问题,又与全区经济发展命脉息息相关。
我区坚持质量兴农兴牧、绿色兴农兴牧、品牌强农强牧,推动农牧业向优质高效转型,有效发挥了三农三牧“压舱石”的作用。
亮点一
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
“十三五”期间,我区粮食总产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2020年达到732.8亿斤,比2015年增长74.3亿斤,增幅11.2%,稳居全国第八。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继续压减“镰刀弯”冷凉干旱地区和农牧交错带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玉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等优势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玉米等7种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7869.5万亩,标准化技术覆盖率从2019年的57%增加到66.3%。藏粮于地,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125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759万亩,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藏粮于技,开展优势粮油作物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推广工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1.8%提高到57%。加快推进新品种培育,抓好良繁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亮点二
畜牧业生产实现“十六连稳”
“十三五”期间,我区以“粮改饲”和“稳羊增牛”战略为重点,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260.7万吨,比2015年增长23.9万吨,增幅10%。羊肉产量稳居全国首位,产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达到109.8万吨,比2015年增长17.2万吨,增幅18.6%,是产量唯一过百万吨的省区,产值达到800亿以上。牛肉产量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二,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从2015年的52.9万吨增加到63.8万吨,增加10.9万吨,增幅20.6%。奶业振兴全力推进,奶牛存栏达到129.3万头,牛奶产量达611.5万吨,我区奶牛存栏、牛奶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牛奶产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超过500万吨的省区,奶牛存栏、奶类人均占有量、奶产品产值等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
亮点三
乡村治理劲吹文明风
“十三五”期间,针对农村牧区存在的各类短板,我区不断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增活力,全面推行“三务”公开,91%的嘎查村实现了村务公开常态化,1.1万个嘎查村全部依法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进全国乡村治理试点旗县和示范村镇创建,村规民约覆盖率、修订率均达到100%。以法治强保障,全区70个嘎查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02个嘎查村被评为“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德治扬正气,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四会”组织综合组建率达到61.7%,旗县级以上文明嘎查村和苏木乡镇占比达到58.14%。自治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和民主法治示范村达到1094个、172个,农村牧区社会环境进一步好转,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亮点四
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美起来
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仗。“十三五”期间,我区推进厕所革命,补齐影响农牧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全区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跃升到35%以上,大大提升了农牧民的卫生文明程度。垃圾乱堆乱放是农村牧区环境“脏乱差”最直接的表现,各地积极探索符合当地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嘎查村集体和农牧民各尽其责,97.5%的行政嘎查村建起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整治132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1109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政嘎查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85.3%的行政嘎查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农村和牧区的“颜值”大为改观。全区99.9%的嘎查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97.8%的行政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84.9%的行政嘎查村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人居环境管护机制,95.28%的嘎查村实现了常态化保洁,全区村庄绿化率达到30.8%,为实现农村牧区全面小康和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提供有力支撑。
亮点五
产业振兴带动农牧民脱贫
“十三五”期间,我区创建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7个国家级产业强镇、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个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10个农牧业产业强镇,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46家, 592家,带动我区农畜产品加工率从2015年58.9%增加到65%。2016年以来,我区每年向贫困旗县倾斜农牧业发展资金100亿元以上,通过产业发展带动41.87万脱贫人口实现增收,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更多企业与农牧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我区利益联结机制比例达83%,其中紧密型57%,带动260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链条,比2015年增加46.4万户,让农牧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扎实推进农牧业 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链接】
□本报记者 韩雪茹
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我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指导服务,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品牌化建设持续深化,为农牧业农村牧区集聚了现代生产要素。下一步,聚焦产业化、品牌化,内蒙古路径清晰明澈,行动坚定有力。
在产业化发展方面,我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心,聚焦优势特色产业,聚焦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区”重点旗县,聚焦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聚焦农企利益联结4个重点,建设培育一批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举措: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规划》,重点打造奶业、玉米、肉牛、肉羊、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蔬菜、羊绒、大豆、饲草等12个产业集群。推进农牧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产业园、产业强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实施《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五年行动计划》,重点围绕肉牛、肉羊、马铃薯、向日葵等产业,支持发展精深加工,再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深化农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领办产业化联合体,深化利益联结,培育一批覆盖全产业链条、生产经营规模大、利益联结紧密、对农牧民增收有重要关键支撑带动作用的产业化联合体。
在品牌建设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品牌管理保护,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增强品牌意识,加强科技创新,严把质量标准,再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举措:培育优势区域公用品牌。实施《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指导盟市、旗县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公用品牌。加强品牌保护和管理。推行品牌目录动态管理,对进入目录的品牌实行定期审核与退出机制,加强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产权保护,强化地理标志农畜产品的登记保护。讲好品牌故事。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大力宣传推介内蒙古农牧业品牌文化,充分利用农牧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营销平台,加强品牌市场营销,不断提升我区优质绿色品牌农畜产品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推动更多“蒙字号”品牌走出去。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强化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发挥组织化、产业化优势,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加强自主创新、质量管理、市场营销,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