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暑

  水晶莲藕胜玉美

  □胡萍

  藏品:水晶莲藕笔洗。

  年代:晚清。

  质地:水晶。

  规格:全长20厘米,高7厘米,重495克。

  特点:粉红色,敞口,深腹。共分三节,中间两节主藕的内膛均被掏空,构成笔洗的池子。其中一节莲藕的外壁雕刻着几片翻卷的荷叶;另一节莲藕的外壁雕刻着一只荷花花苞和一只莲蓬。藕梢尖尖,如一只碧螺惹人喜爱。最难得的是,莲藕的尾部截面,工匠亦精心雕琢出八个圆圆的藕洞。

  渊源: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大,为了解热防暑,补充体力,我国很多地方有小暑吃藕的习俗。这鲜脆脆的莲藕,还是我国民间小暑“三宝”(黄鳝、莲藕、绿豆芽)中的“一宝”。《本草纲目》“果部·莲藕”对莲藕作了这样的载述:“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

  俗语说:“花下韭,莲下藕。”这富有诗意的藕,乃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状茎,外皮黄白色,内为白色,中通外直,在中国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史。

  水晶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就开始用水晶做生产工具和装饰品。北宋乐史《太平寰守记》中称水晶是宝。水晶蕴藏着天地间的灵秀之气,凝聚着我们文明古国的文化情结,是文人墨客纵情吟咏的对象。唐代罗维《水晶环》中“无瑕胜玉美,至结过冰清”之诗句,将水晶的质地美描写得活色生香,美妙多姿。司马相如《上林赋》曰:“水玉磊河。”水晶得名水玉,看来古人是看重了“其莹如水,其坚如玉”的质地。到了汉代出现了水晶制作的璧、环、玦等,宋代有了水晶茶盅,元朝开始就有专门机构负责采集水晶及制作器皿,到了清朝则把水晶制成印章,缀穿成朝珠,还作为朝服、乌纱上的标志,用以显示帝王将相的威仪、官场的权势等。

  点评:利用整块天然水晶雕琢而成,造型奇特,构思精巧,颇具田园风情。莲蓬多子,莲藕富贵,合起来寓意多子多福。

  藏所:私人收藏。

  张旗伐鼓传洗象

  □郑学富

  藏品:青玉双童洗象。

  年代:清代。

  质地:青玉。

  规格:高20.4厘米。

  特点:一象回首站立,头下低,双耳下垂,长牙内弯,长鼻弯曲上卷,缩颈,弓背,腹部下垂,尾自然下垂,体态肥壮。象身上有两童子,背上立一童,双手高举一角形器向象背上撒水,另一童子伏于象身,持扫帚顺势洗刷象身。

  渊源:这件藏品反映了小暑时节民俗——伏日洗象。

  小暑日几天后,即进入三伏天,今年7月11日为头伏的第一天。伏日洗象在元代就已有之,但是尚未形成习俗。元朝建立后,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等附属国的使臣每年都来到大都进贡大象。元朝在京城设立驯象所,建有象房,从云南和缅甸召来驯象师,每到酷暑炎夏,就在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象,引来百姓围观。

  至明代万历年间,洗象已逐渐演变为岁时民俗。清承明制,仍将洗象作为民俗传承下来。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描写说:“三庚伏初届,大地炽如炉。云是洗象日,观者充南郛。奔走狭委巷,车马隘通衢。”清朝将锦衣卫改为銮仪卫,下设驯象所。每年三伏日,銮仪卫驯象所设置仪仗、鼓吹乐队,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浴于响闸。人们立于两岸翘首观望,堵塞了道路。清朝诗人田雯有《洗象行》诗曰:“张旗伐鼓传洗象,一时观者如堵墙。”

  点评:大象形体浑圆饱满,眯眼似笑,性情温顺,惹人喜爱,寓意太平。“洗”与“喜”谐音,俗称“太平喜象”,表达吉祥之意。

  藏所:故宫博物院。

  瓜下避暑嗅暗香

  □程磊磊

  藏品:剔彩南瓜蟋蟀纹香盒。

  年代:清乾隆。

  质地:木质。

  规格:高3.1厘米,宽6.5厘米。

  特点:以木为胎,为三层雕漆剔彩,盒身做瓜状,子母口。外身黑漆为地,其上以红漆雕刻花叶,及一只蟋蟀栖息其上,其间偶有绿色藤蔓相缠绕。

  渊源:每年小暑时节是蟋蟀开始频繁活动的时候。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其中“二候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期间,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唐·元稹《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说的便是这一物候现象。

  南瓜,小暑时节的时令蔬菜。因此,香盒上所雕刻的南瓜蟋蟀纹,反映的正是小暑时节蟋蟀躲在庭院菜园里的蔬菜瓜果上避暑的时令特点。

  剔彩是雕漆的一种,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每层若干道,使各色时,便剔去在它之上的漆层,再在需要的漆层上面刻花纹,使作品五色灿烂。

  剔彩技法出现于唐代,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工艺品中的重要门类。剔漆,是中国传统漆器的独有的创造性工艺。

  清代的雕漆工艺品,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达到了漆工艺史上最高水平,开创出华丽精巧的典型风格,影响深远,其中剔彩属雕漆内工艺最繁复,且最少见者。

  蟋蟀纹作为一种装饰纹饰,因明清时期斗蟋蟀之风盛行,故工艺品上装饰蟋蟀纹比较常见。

  香盒是古人盛放各类香粉的小器皿。

  点评:器型小巧精致,秀雅华美。

  藏所:私人收藏。

  雏鹰暑热始鸷勇

  □李喜庆

  藏品:墨彩苍鹰图瓶。

  年代:民国。

  质地:瓷器。

  规格:口径6.7厘米,高21.8厘米。

  特点:撇口,直颈,圆腹,高圈足外撇。通体白釉,腹部正面用墨彩绘苍鹰图。

  只见一株粗大硕壮的松树拔地而起,树身弯曲挺拔,树皮粗糙,上面缀满了小疙瘩,细细的、尖尖的树叶像针一样。一只羽毛纹理清晰、勾嘴圆眼、通体灰黑的老鹰双爪紧紧抓住松枝,虎视眈眈的盯着下方,像要随时扑下去捕获猎物。背面用行书题“松阴苍苍,虬髯怒张。秋横大野,顾盼非常;”落款“丁巳季秋日,义发制造”。

  渊源:鹰是小暑节气三候之一。古人云:“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鹰始鸷”的意思是小暑时节,天气炎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幼鹰在老鹰的带领下,从鸟巢中飞出来,开始学习飞行搏击猎食技术。

  鹰在古代文化中是神的象征,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楚辞》中的“苍鸟群飞”,说的就是鹰。

  墨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始见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

  点评:通体白地绘水墨松干上苍鹰飞落,松雪凌霜,为常青傲立的象征;鹰有英雄之概,故有英雄、机智之意,可谓内容丰富,寓意精深。

  藏所:私人收藏。

  黄瓜蝈蝈象牙雕

  □周小丽

  藏品:牙雕黄瓜蝈蝈摆件。

  年代:清代中期。

  质地:象牙。

  规格:长11厘米,高约5厘米。

  特点:在一截象牙之上采用阴刻、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雕刻,盈盈一掌可握。但见一根硕大光滑的黄瓜从枝蔓间垂下,黄瓜的头部顶尖带着小花,两只伸着长长触须的蝈蝈悄然出现,一只在黄瓜的叶蔓中探头探脑,一只横置在黄瓜上,似乎在吮吸黄瓜鲜嫩的汁水。

  渊源:小暑时节,三伏已至,人们容易出汗缺水,黄瓜清热利水,它的含水量达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属于蔬菜中高含水率的佼佼者,其良好的解暑效果深得人们喜爱。因此,我国有些地方有小暑吃黄瓜的习俗。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堪与宝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牙雕是指在象牙上进行的一系列的雕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

  点评:造型优雅,刀工细腻,充斥着浓浓的田园气息。

  黄瓜多子而年年繁殖,瓜瓞延绵,象征子孙昌盛,事业兴旺;蝈蝈因极具感染力的鸣叫声受到人们的喜爱,象征着种族兴旺,这二者的有机结合,给这个摆件增加了更多的美好寓意。

  藏所:私人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掺。”~~~逐渐有了小暑食新、吃藕、吃暑羊等风俗习惯。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国际新闻·广告
   第04版:国内新闻·广告
   第05版:特刊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草原号
   第08版:生态环保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视界
   第12版:收藏
小暑来了,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了避暑,古人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的情况,
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