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丹 通讯员 刘若君
我区西部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是内蒙古乃至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难点地区,区域生态安全关系京津冀、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日前,自治区政协召开“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专题协商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这一议题协商讨论、深入剖析、建言献策。
郝耀华:要坚持系统治理的方法论
“西部沙区的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但保护和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难度也在加大,应当充分认识西部沙区生态系统的特殊性、脆弱性和治理工作的艰巨性。”自治区政协智库成员、中国“人与生物圈”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华社高级记者郝耀华在发言时指出,我们必须要着眼于大生态,观察内蒙古西部的荒漠草原、沙漠沙地等主要生态类型的兴衰变迁,对其在生态建设上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获得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长远规划,分期实施,久久为功。
郝耀华建议,从构建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高度和维护黄河流域、京津冀和整个中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大局意识出发,增强做好西部沙区生态治理的自觉性,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这个“牛鼻子”,坚持系统治理的方法论,不断总结在荒漠化治理上的有效做法,尤其是从单纯治理到统筹治理、再到合理利用的经验。在西部沙区的生态建设上,应重点治理人为形成的沙漠,防止沙漠化趋势加剧,沙区人工植被应优先选择成活后可以雨养的草木品种,建立兼具生态价值的优质牧草种植培育基地。应当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扎扎实实地做好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
在谈到西部沙区产业发展时,郝耀华坦言,要充分利用西部沙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沙产业,并不断延伸其产业链条。
那日森:建立一个覆盖内蒙古西部的水循环发展系统
说起内蒙古的水资源,自治区政协委员、锡林郭勒盟行政学院副院长兼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那日森用“滴水贵如油”来形容。他认为,目前我区沿黄地区存在缺水与凌汛溢水流失并存、降雨量少与水土流失并存、水土流失治理与土地开发利用脱节、缺水与节水脱节等问题。
那日森建议,实施“内蒙古凌汛溢水截流工程”。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境内黄河沿线,规划布局若干处以截流黄河春季凌汛溢水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若干处凌汛溢水蓄水水库,开发利用黄河故道修建蓄水设施。同时,实施“内蒙古西部雨水截流蓄水工程”。启动本土雨水截流蓄水工程,在沙漠深处修建若干蓄水水库并与沿黄的蓄水库通过渠道连通,努力做到境内雨水在广阔范围内截流自用。
在沿黄一些不能种地、植树造林以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地区,那日森建议启动“黄土高原沟坡区再造耕地试验工程”和农牧户住宅集雨系统建设工程,探索农业用地和牧区草场海绵工程的技术,进一步推广农田滴灌系统。要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建立串联并联、互联互通的大水利系统。推进河、湖、湿地、故道、水库等水系连通,统筹截流、保水、蓄水、调水、引水、节水、排水、补水、用水等工程,追求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之间环环相扣,主干渠、支线槽、毛细管互联互通,建立一个覆盖内蒙古西部的水循环发展系统和大水利工程系统,推动西部沙区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席海洋:为推动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阿拉善荒漠生态水文试验研究站站长席海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部沙区生态环境资源的研究,他认为,加强对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环境资源的研究,可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强有力创新引擎,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为绿色生态产业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源头供给。
结合研究工作重点,席海洋从阿拉善的水和沙治理上给出了一些建议,针对阿拉善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现状和外部条件,建议从六类重点区域提出治理的对策,即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大沙漠交汇扩展治理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区、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稳定区、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区以及乌兰布和沙产业发展示范区,全盘规划、分类治理。
在水资源方面,席海洋建议结合阿拉善作为生态屏障功能建设的重要区域,并结合自身发展,提出用水需求(生态、生产、生活),积极对接国家重大调水工程战略规划,调水入石羊河下游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通过人工河道引黄河水至腾格里沙漠,构建北方生态保护屏障,可实现原有湖泊群恢复,扩大沿黄地区沙漠边缘的绿洲规模。
“下一步我们要开展对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研究,为推动内蒙古西部沙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席海洋说。